第一章:网络体系结构
(6学时)
1、计算机网络概念,包括组成结构、发展与现状,网络类型与应用模型 (自学)
预备知识:从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
2、[重点]网络通信模型(2学时):
分组传输与交换、分组结构、连接与无连接通信
3、[重点、难点]网络体系结构(2学时):
本地/全局/端端通信、编址/寻址/路由概念、层次化结构
4、[重点]网络模型化描述方法(2学时)
数据单元、协议与实体、服务与服务访问点(2学时)
要求:
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逻辑划分,掌握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网络分层模型的优越性,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OSI/RM的层次结构、各层功能与PDU;掌握
TCP/IP 模型的层次结构、各层主要功能和主要协议;理解OSI/RM和 TCP/IP 模型的区别及联系,了解计算机网络标准组织与管理机构。
第二章
物理层 (2学时)
1、数据通信基本原理,奈奎斯特定理,香农定理,限制带宽就是限制数据传输速率
2、物理层接口规范,接口的种类,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规程特性
要求:
理解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通信系统模型、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数据通信系统性能评价指标、数据通信方式;掌握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多路复用技术;了解数据传输、通信的基本原理;了解物理层常用介质和通信体制;掌握物理层接口规范。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4学时)
1、[重点]成帧技术(2学时):
帧同步概念、不同bit信道(同步/异步/块传输)的成帧技术
2、[重点]差错检测技术(2学时):
误帧概率、CRC校验算法
2、基本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技术(2学时)
停等协议,HDLC的流量控制
要求:
掌握有线/无线信道上bit序列、字节序列和块序列的成帧与帧同步的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帧同步设计和差错分析能力。掌握差错控制的作用和原理;理解流量控制的作用和原理;了解 HDLC 协议的工作过程;
第四章
介质访问子层及局域网关键技术(8学时)
1、信道共享技术(2学时):
共享信道模型(有/无线)、共享接入方法(竞争/调度/公共信道)、信道效率分析模型
2、[重点]共享信道竞争算法(4学时):
(s)Aloha、p-CSMA、CSMA/xx,及其性能分析(4学时)
3、[重点]局域以太网技术(2学时):
自学习网桥、交换机组网技术
要求:
掌握共享信道竞争/非竞争介质访问接入技术,握ALOHA的访问控制方法,熟练掌握CSMA/CD,熟练掌握以太网帧格式,掌握以太网组成和结构。掌握WLAN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内容,理解无线局域网的CAMA/CA的工作机制。具备对竞争访问技术的建模、性能分析与评估等的基本能力,具备交换式以太网组网结构设计能力
第五章
网络层及广域网关键技术 (10学时)
1、[重点]网络层模型和功能(2学时):
节点模型(主机、路由)、转发结构(分组交换、转发表)、拓扑结构(链路、子网)
2、路由问题(2学时):
(分组)交换技术,路由概念、路由基本问题、路由算法模型(集中、分布)
3、[重点]典型路由算法(3学时):
距离矢量算法、链路状态算法
4、特殊路由问题(1学时):
分级路由、组播/广播路由、移动主机路由、无线网络路由
5、网络互联技术(1学时)
6、网络拥塞控制(1学时)
7、IP协议关键技术(结合到前述内容中):
ARP、ICMP、IP地址
要求
掌握网络全局通信中的分组交换与基本路由算法,了解三种网络数据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了解分组存储转发和动态路由技术的特点和基本原理,理解拥塞现象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掌握拥塞控制的基本策略。具备距离矢量、链路状态路由算法设计能力,针对实际网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需求,能够进行相应的路由方案规划和设计。
第六章
传送层(8学时)
1、端-端通信模型(2学时):
应用相关服务类型(流式、报文)、应用寻址、存储化带来的端到端控制问题
2、可靠传输技术及TCP协议(4学时)
滑动窗口技术(停等、回退N、选择性重传)
3、TCP的拥塞控制技术(2学时)
通信性能与拥塞问题、控制技术(RTT/拥塞窗口)、
要求
掌握网络端-端通信服务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性能要求与拥塞之间的矛盾和控制手段,具备根据网络应用需求选择适当服务类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第七章:应用层(2学时)
1、端-端通信应用(1学时):
客户-服务器模型、服务质量测试分析应用
2、简单网络应用协议设计(1学时)
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FTP)的协议设计。
要求:
理解不同端-端通信服务对应用通信的差异性,具备初步的网络应用协议与通信服务结合的设计与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