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内容安排和要求:
(一)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方法
第一章 管理概述 (1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与性质(4学时)
介绍管理学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学科发展现状。体验管理;认识管理;管
理是什么;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性质;管理的职能
第二节 管理者(2学时)
管理者的含义;管理者的分类;管理者的技能要求。
第三节 管理主要思想及演变(3学时)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古典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管理思想;
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新发展。
第四节 管理的方法(2学时)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
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管理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
掌握:管理的概念、职能、特点及其作用;组织的形成过程及特点;管理者的含义及应具备的技能;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如何衡量一个组织管理水平
的高低;如何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管理职能和思想。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案例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二章 决策与计划(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环境分析(2学时)
研究组织环境的必要性;组织环境的构成;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组
织所在行业的成长性分析;组织环境的竞争性分析。
第二节 决策原理与方法(5学时)
决策的定义;决策的构成要素;决策应遵循的原则;决策的特点;决策的分类;决策的过程;企业经营决策的内容与过程;确定活动方向和内容的决
策方法。行动方案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
第三节 计划的类型与程序(2学时)
计划的含义;计划的性质与作用;计划的类型;计划工作的程序;目标与目
标管理。
教学要求:
了解:组织环境分析的必要性;决策的要素及特点;了解科学决策与直觉决
策的区别;计划的概念、类型和作用。
掌握:组织环境的构成及特征分析;决策的概念及决策过程;决策分类;定量 决策的方法;计划的技术方法;运用决策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企业决策。
理解:目标管理的步骤与方法;掌握获取信息、分析管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SWOT对组织内外环境的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案例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三章 组织(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结构设计(2学时)
组织的含义;组织工作的重要性;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的原则;非正式组织;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部门的划分;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
事业部制;矩阵制;集团控股型;网络型组织结构。
第二节 职权配置与规范设计(4学时)
职权类型、集权与分权、授权、组织的制度规范。
第三节 人员配备(1学时)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管理人员的选聘;管理人员的考评;管理人
员的培训。
第四节 组织变革(1学时)
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的影响因素;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组织变革
的过程。
教学要求:
了解:组织工作的重要性;组织设计的任务;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掌握:非正式组织;组织设计中的三个基本问题;集中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管理人员的选聘、考评及培训的方法;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组织变革的
过程。绘制组织结构图;分析组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理解:组织的工作原则;组织结构的类型;组织变革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案例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四章 领 导(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3学时)
领导的重要性;领导的含义和作用;领导权力的构成;领导者素质。
第二节 领导理论(2学时)
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第三节 激励理论(2学时)
激励的含义与原理;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调整型激励理论;
激励的方法及应用。
第四节 管理沟通(2学时)
沟通的含义;沟通的分类;沟通的过程;沟通的路径与网络;沟通障碍。
教学要求:
了解:领导的重要性;领导的素质和条件;领导特质理论;沟通障碍。
掌握:领导的含义和作用;经典领导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激励理论的内容;沟通的分类与路径;运用领导理论分析和解释企业有关领导问题。
理解:领导理论和激励理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案例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五章 生产运营管理与控制(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控制的类型与基本过程(3学时)
控制的含义;控制的构成要素;管理控制的特点;控制的类型;控制的过程。有效的控制标准;确定控制对象;选择关键控制点;制定控制标准。确定适宜的衡量方式;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
矫正措施实施对象;选择适当的矫正措施;有效控制的原则。
第二节 控制的方法与技术(3学时)
预算控制;生产控制;其他控制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控制的含义、构成要素及特点。
掌握:控制的目的;控制的机制与要求;控制的类型与过程。前馈控制、现
场控制与反馈控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理解:控制的作用与分类,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案例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六章 创 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的创新职能(3学时)
创新的特征、源泉、作用创新的含义、创新的基本原则、创新主体的组成,
创新的过程、内容。
第二节 技术创新(2学时)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教学要求:
了解:创新的特征、源泉、作用以及我国管理创新所面临的挑战,理解创新
的含义、创新的基本原则、创新的意义。
掌握: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的过程与组织;技术创新的内涵;技术创
新的战略及其选择。根据企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一定的管理创新。
理解: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