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三角波电压扫描法测SiO2层中可动离子密度
SiO2中的可动离子沾污是硅器件特别是MOS器件性能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常用的检测可动离子沾污的电学测量方法是温偏C-V法(BTCV法)和三角波电压扫描电压法(TVS法)。温偏C-V法存在下述不足:1)因MOS电容等效于氧化层电容与半导体空间电荷区电容(和半导体—氧化层界面态电容并联)的串联,对厚氧化层样品或衬底掺杂浓度高的样品,MOS电容值随偏压的变化很小,这使测量受到限制;2)BTC-V法用平带电压的变化确定可动离子的浓度,而温偏处理后不能确定界面态和陷阱及其填充情况是否发生变化,也不能确定界面固定正电荷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它们中有所变化,将对平带电压作出贡献,这样会影响可动离子浓度的准确性。3)BTC-V法测量的是可动离子的总数,不能区别它们的种类,在没有其它手段配合时,甚至不能区别可动离子的符号。TVS法没有上述限制,测量结果比较精确,能把Na+、K+沾污区分开来。但TVS法也有其不足:因测量的位移电流在10-10~10-12A数量级,因此,对MOS电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否则位移电流(有用信号)将被漏电流所湮没;其次,测量易受干扰,还需保持样品的恒温。为此要对电炉进行必要的电磁屏蔽,最好能用稳定的直流电流加热。
实验目的是通过TVS法检测SiO2层中可动离子密度,掌握测量原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一、实 验 原 理
图(1)表示一MOS结构。设氧化层中离Si-SiO2界面x处有极性为正的片电荷ΔQ,则金属电极和半导体表面将分别感应负极性的电荷ΔQm和ΔQs。本实验中MOS样品被加热到200oC左右,这时半导体衬底已变为本征型,具有半金属行为,因此,ΔQ电荷不会使半导体表面出现耗尽状态,感应电荷和金属中一样分布在表面薄层内,半导体是等位体。根据电中性原理有
ΔQ=/ΔQm+ΔQs /
(1)
这些电荷将在氧化层产生电场Em和Es。根据高斯定理
Em =ΔQm /ε0εr0A
(2)
Em =ΔQs /ε0εr0A
(3)
式中ε0为真空介电常数,ε0R为SiO2的相对介电常数,A为MOS结构截面积(金属电极的面积)。设取片电荷ΔQ所在处的电位为零,则金属电极和半导体的电位分别为
(4) 图1 有正片电荷时的MOS结构
(5)
l为氧化层厚度。此时对MOS结构不加任何外场,则金属电极与衬底间的电位差V=Vm-Vs应等于零。
将式(4)、(5)代入V=Vm-Vs=0,并利用)式(1)得
ΔQm(l-X)=ΔQsx
(6)
(7)
由于SiO2层中的可动离子是连续分布的,设其分布函数为ρ(x),则离Si -
SiO2中面为x处dx薄层中的可动离子电荷dQ可视为片电荷
dQ=Aρ(x)dx
它在金属电极上引起的感应电荷为
氧化层中所有可动离子在金属电极上的感应电荷Qm为
(8)
氧化层中可动离子电荷Q为
(9)
如果对处于高温下的MOS电容施加偏压V,则氧化层的可动电荷将发生迁移,其密度分布函数ρ(x)将随时间t、偏压V变化,即ρ为x、V及t的函数ρ(x,V,t)。由于ρ随时间变化,由式(8)可见,/ΔQm /也将发生变化。即在外电路中引起电流
(10)
jI是因氧化层中离子电荷运动引起的位移电流,称为离子电流。
如果给MOS结构施加的偏压V是三角波扫描电压V=Rt,R为扫描速率,则ρ(x,V,t)可表示成ρ[x,V(t),t],从而
故(10)式可写成
(11)
如偏压扫描速率足够慢,达到所谓准静态条件,即相应于每一电压值V,有一稳定的ρ值,上式可以简化。因为此时电荷密度仅是电压V的函数,即ρ(x,V),而有
因此式(11)变为
(12)
通过(12)式中jI-ρ的联系,由jI的测定可得到ρ。
二、实验仪器
1、测试台(包括样品台、探针、升
温和控温装置、水冷却装置等);
2、590型高频C-V测试仪;
3、软件;
4、微机 图2.1 实验仪器示意图
三、实验内容
在本征激发温度下,用三角波电压作准静态扫描,测量MOS电容样品的j-V曲线,获得可动离子面密度N。
四、实验步骤
主要包括十个步骤:
² 打开各仪器的电源,预热10分钟;
² 将待测样品加热至所需温度(稳定在200-250OC之间某一温度处);
² 启动Metrics-ICS
² 设置IEEE-488(Setup GPIB)
² 设置测试仪器(Select Instrument)
² 加载STVS库
² 设置测试条件(Edit test setup)
² 设置计算公式(如果有间接测量结果Transform editor)和分析库常数
² 执行测试(Measure)
² 图表分析、文件存档和打印
以下将给出包括直观性较强的界面在内的详细操作步骤:
u
人、机安全注意事项:
A、操作之前,请注意将机器正确接地;
B、检修之前,请注意按操作手册将C-V测试仪与电源线及其它
设备断开;
C、在测试仪器工作时,禁止触摸仪器的端口。
(详细安全信息请详细阅读操作手册)
(一)
打开各仪器的电源,预热10分钟;
(二)将待测样品加热至所需温度(稳定在200-250OC之间某一温
度处);
(三)启动Metrics-ICS:
图4.1 Metrics-ICS窗口
(四)设置IEEE-488(Setup
GPIB): 图4.2这个对话框设置计算机
内的IEEE-488板卡的属性,如果是第一次运行Metrics-ICS、或对IEEE-488板卡硬件如地址等属性作了修改,必须填写这个对话框。在以后的测试过程
图4.2 设置IEEE-488板卡
中,就不需要再做这一步了, 而
是直接从设置测试仪器开始。
(五)设置测试仪器(Select
Instrument): 设置测试仪器不是指加多少电压啦、在哪里测电流啦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而是指计算机要对哪台仪器说话(GPIB)、说什么话(UNIT)。在知道这些信息之前是谈不上加电压测电流或加电流测电压.
图4.3 设置测试仪器
(六)加载STVS库
(七)设置测试条件(Edit
test setup):
(1)点击”New”为测试项目命名为SIM_CV:
图4.4 为测试项目命名
(2)点击”Device”选择测试器件:
图4.5 选择测试器件
(3)设置器件端口:
(3.1)设置输入端:
”Source
Unite” → “Source
Units” → “590.IN” → “G”
(3.2)设置输出端:
“590.OUT” →
“B” →
“Done”
图4.6 设置待测器件端口
(4)设置测试条件:点击”OUT”,在弹出菜单中(如图4.7)设置扫描范围内、扫描步长、延迟时间等参数,完成后点击图4.6主窗口中的”DONE”.
图4.7 设置测试条件
(八)设置计算公式(如果有间接测量结果Transform
editor):
(1)
在”Tranform”中输入计算公式
(2)
存盘:”Save”
(3)
完成:”Done”
(九)执行测试(Measure):
图4.8 测试
(十)图表分析、文件存档和打印:
(1)
计算结果列表(Data review):
图4.9
(2)
画图(Creat Plot):
图4.10 设置窗口
(3)
文件存档(Save Project):
(4)
打印(Print):
四、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定标确定记录纸上单位面积代表的伏安数,计算离子电流jI扫过的面积S,应用自编程序,计算出N。
五、思考题
1、如氧化层中存在某种可动离子,其离子电流峰值情况如何?
2、如测试时样品温度未达本征激发温度,将有怎样的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