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
 
总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学生通过该课程中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外部特性、以及在软硬件界面划分的权衡策略等方面的学习,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计算机软硬件整体的概念。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较大,因此,我们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把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与实验环节的设置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实验来帮助学生增进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构建了系统的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考虑到学生理解水平的个体差异,我们将《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大致设计为三个层次,如图所示:
    在基础型实验部分,主要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使用VC开发平台模拟如指令调度、页面置换算法等的编程和测试技巧。比如:模拟流水线指令调度实验、模拟加法乘法静态多功能流水线调度实验、模拟加法乘法动态多功能流水线调度实验、页面置换算法性能分析实验等。
    在设计型实验部分,主要要求学生熟悉和学会使用DLX模拟器进行分析和测试的方法。因为DLX是贯穿本课程的一个流水线处理实例,课程中的许多讨论、模拟结果和例题都是基于DLX的。它不仅体现了当今多种机型指令集结构的共同特点,而且还体现了未来一些机型指令集的特点。
    在创新型实验部分,实验内容主要是结合团队所承担的科研任务进行展开。在实验方式上也与前述实验有所区别。在这个环节,我们采用了“逻辑箱+PC机+模拟器”的实验方式,学生以计算机硬件为基础,通过软件配置扩充功能,形成一个较为复杂的有机组合的计算机系统。最后通过模拟器中测试数据的统计获得此系统性能的结论数据。
    通过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掌握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以后面向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模拟仿真、操作系统、应用建模和优化技术,高端处理器的微体系结构等诸多方面问题的设计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该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精髓所在。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3. 建立了完备的实验教学环境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实验依托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环境。学院目前的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米。已建成大型网络化、多媒体微机实验室共计3个,共有500余台奔IV微机,4台高性能服务器,1台IBM RS/6000小型计算机,1台IBM S390大型计算机。 同时,依托学院学生创新中心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工作室,为更多的学生探索和研究新型计算机系统结构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工作环境。
 
     
 
4. 近年来获奖情况(实验教学成果)
 
 


王华系统结构教学实验教学成果奖

王华教学实验教学成果奖

王华创新思维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