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学内容/起源与发展
     
 
1.《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研究设计计算机系统的一门学科。对计算机设计者而言,设计一台新的计算机首先必须考虑哪些特征是最重要的,其次在不超过成本、电源和可用性限制的范围内力求性能最优。因此,其涵盖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包括指令系统的设计、功能结构、逻辑设计与实现技术。国际上权威的IEEE-CS/ACM联合计算机教程专题组组织世界各国150多位专家,历时三年多,于1991年提出了著名的CC1991教程,之后每隔几年提出一个修订的计算机教程,直至2001年提出“Computing Curricula 2001-Computer Science Final Report”(简称 CC2001)。这个教程一直是计算机教育最具权威的教学文件。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经过三年多工作,于2002年推出了“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 (简称 CCC2002)。在这两个教程中,始终把“计算机系统结构”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2.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发展史
 
 
     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科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起源于1970年代中期。当时,随着计算机巨头IBM公司的S/360大型机系统的推出,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讨论遍及全球。以学校计算机专业知名教授周锡龄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敏锐地感觉到“体系结构”将是计算机技术和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不失时机地开展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研究、分析。在收集汇总国际上相关“体系结构”学术论文的基础上,组建了“计算机体系结构与操作系统”研究小组,展开了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的研究。接着,在此基础上,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国高校和研究单位参加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学习班、研讨班和培训班,派出教师到国外学习相关体系结构知识。同时,对在校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理”的课程。从此,奠定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和研究在国内领先的地位。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技术”、“操作系统”等。它是从高层俯览计算机系统的总体软、硬件结构的划分、定位、性能和功能确定、设计思想和原则的确定。本课程涉及众多当前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内前沿及发展方向,是一门总结性、前导性、开拓性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