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课程介绍| |教学队伍| |教材建设| |辅导资源| |电子教案| |网络课堂| |数学实验| |教学录像|  
 
 

教学队伍结构

 
  人员构成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教学队伍个人简介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 人员构成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1 黄廷祝 1964.10 教授(博导) 计算数学 校级优秀主讲教师校首届“教学优秀教师”
2 成孝予 1948.5 教授 计算数学 校级优秀主讲教师
3 付英定 1949.1 教授 应用数学 校级优秀主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4 钟守铭 1955.11 教授 应用数学 主讲教师
5 谢云荪 1938.5 教授 应用数学 校级优秀主讲教师,校教学质量督导组组长
6 余时伟 1974.1 讲师 基础数学 主讲教师、数学实验
7 何军华 1973.3 讲师 基础数学 辅导系统、数学实验
8 冷劲松 1968.1 讲师 计算数学 主讲教师、数学实验
9 贾闽惠 1963.10 讲师 应用数学 主讲教师
10 干泰彬 1965.3 讲师 基础数学 主讲教师、数学实验
11 钟尔杰 1955.5 副教授 计算数学 数学实验
12 高建 1965.6 副教授 计算数学 校级优秀主讲教师数学实验
13 王晓梅 1969.10 讲师 应用数学 主讲教师、数学实验
14 袁玉波 1976.10 讲师 计算数学 主讲教师、数学实验
15 杨传胜 1972.05 讲师 计算数学 主讲教师、数学实验
16 王转德 1977.9 讲师 计算数学 主讲教师、数学实验
17 蒲和平 1957.12 副教授 基础数学 主讲教师
18 刘金水 1947.5 副教授 计算数学 主讲教师
19 赵汇渝 1965.6 讲师 基础数学 主讲教师
20 王定成 1963.5 副教授 金融数学 主讲教师
21 高中喜 1975.2 助教 计算数学 辅导、数学实验
 

※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目前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综合素质较高,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有很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队伍中多数为高级职称, 教授6人, 校级优秀主讲教师5人,老、中、青相结合, 中青年教师占多数,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职博士有10人,这些教师来自于几个不同的数学学科专业,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配备合理,一位主讲教师负责两个大班的教学,另外还配备了多位辅导教师和多位研究生助教,学院要求所有青年教师教师都要上“数学实验”课(不限于表2-1所述)。
   在近几年的学生评教中,主要成员的“学生评教”成绩都在90分以上(注:满分95,85-95分为优秀),深受学生欢迎。年终考核成绩均为优良。
   主要成员均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相关教学、学术研究,有5位校级优秀主讲教师,两位获校首届“教学名师”和“教学优秀教师奖”,一位曾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一位为四川省跨世纪杰出青年科技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被评为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

   长期以来,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已取得良好效果,其计划与效果介绍如下:    1. 该课程青年教师被遴选为四川省跨世纪杰出青年科技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被评为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
   2. 已派出和即将派出三位青年教师出国(美国、英国)学习英语教学、学术访问;一位青年教师去香港浸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派出过3位青年教师去中科大、北京大学学习进修。
   3. 要求青年教师全部在职攻博,教学科研并重,教学科研相结合,加强教学的后劲,采取了系列在学术和激励发表高水平学术和教学论文的激励措施。
   4. 由院教学质量小组对青年教师进行逐个分析,通过听课或上公开课,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讲课艺术,达到撑握好各教学环节的效果。
   5. 要求中青年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教学、备课,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6. 培养双语教学骨干,最终达到高质量的外语教学的效果。
   7. 继续引进外校或本校的优秀人才,通过认真试讲,严格把关,达到该课程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
   8. 培养8-10位校级优秀主讲教师,进而将更多的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以及国家“教学名师”。
返回

※ 教学队伍个人简介

 
      成孝予:男,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四川双流人,中共党员,教授。1948年出生,1977年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85年9月-1986年7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助教进修班学习。曾任电子科技大学基础部副主任,应用数学系党总支书记,九里堤校区临时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等职。专业方向为最优化理论与方法。主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近世代数、最优化方法等多门课程;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并出版《高等数学》、《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等教材6部、专著1部,撰写80余万字。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荣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师称号。 

  傅英定 :男,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教授,从事本科及研究生基础数学教学20余年。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高。讲课特点:教书育人,启迪人生,概念准确,条理清楚,内容熟练,重点突出,启发思维,风趣幽默。学生评教优异。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高等数学、复变函数、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主编、参编出版研究生及本科生教材8部200 余万字,专箸一部;发表“鞍点的充要条件”,“伪凸函数的判别准则”;“连分式算法的收敛性”,“最优化理论在场效应放大器设计中的应用”等科研及教学文章20余篇; 现任应用数学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主持建设的课程“微积分”2003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主编的教材“微积分”由高教社出版,并被列入全国“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建设教材;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学校鉴定为“校教学质量优秀教师A级”; 三次获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基础课教师”一等奖;获校“教学优秀教师”一等奖;获校“教学名师”奖等。

   钟守铭:男,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教授,从事教学20多年,主要讲授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等课程;参加编写教材《微积分(下册)》和教学辅导材料《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同步学习指导》;该同志的教学工作得到同学们的好评,教学考核优秀。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本科生课程); 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运动系统的稳定性理论与应用、线性控制系统理论、泛函微分方程、泛函分析、近世代数(研究生课程)。    何军华,男,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讲师。1973年3月出生,199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同时分配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研究兴趣为有限群及其表示、密码学。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高等代数、近世代数、初等数论、高等数学、数学实验、离散数学及网络安全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较高,学生评教优秀。    冷劲松: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讲师,从事教学10多年,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数学实验,小波分析。从事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学与数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为院级优秀主讲教师。学生评教与年终教学考核均为优秀。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数学实验,小波分析共4门课程。

   贾闽惠:1963年10月生,西华师范大学数学系理学士,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硕士,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讲师,从事高校教学19年,在19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好,每次评教优秀,现为电子科大数学学院的骨干教师。 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数学、数学实验等。    干泰彬: 男, 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讲师。1965年3月出生, 1993年在四川大学数学学院获理学硕士,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职博士,从事高校教学工作13年;主要研究领域:数值分析与矩阵分析。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代数与几何基础(分层教学)、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双语线性代数) 、拓扑学(研究生) 、微积分、数学实验等, 历年教学工作得到学生们的好评、年终教学考核优秀。

   钟尔杰:男,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5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94年调入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数学与计算机应用。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数学实验、数值分析、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数学物理方法与特殊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VB程序设计与数值计算。  
   王晓梅:女,电子科大应用数学学院讲师,1969年10月生,四川师范大学数学学系理学士,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在读硕士,从事高校教学11年,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好,每次评教优秀。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经济数学、数学实验等。   

  袁玉波:男,博士,讲师。主要讲授的课程为: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微积分,数学发展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离散数学, 抽象代数,高等数学, 数学实验等。       杨传胜:男,安徽六安人,博士。主要讲授的课程为: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微积分,数学发展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离散数学, 抽象代数,高等数学, 数学实验等。

   王转德:男,电子科技大学在职博士。1977年9月出生,1999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并调入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工作。2003年9月为电子科技大学在职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矩阵计算与数值优化,预处理技术, 最优化理论,有限元理论等。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数学实验、微积分、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等。

   赵汇渝: 女, 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讲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 应用数论。曾与本院教师合作编著过高等数学复习指南,2003年4月至2003年9月受教育部派遣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修(双语教育) 。在ELP(English language Programe)接受两期英语培训, 同时在学校Znternational Centerde 的安排下, 进行每周两次的Teaching Training 以及旁听学校教授的CALCULUS以及LINEAR ALGEBRA等课程, 在ELP以108 level(最高为109 level)的优异英文成绩毕业,各项英文课程成绩为A至A+。对美国大学的教育有了较深的了解。这一经历,将对我今后在国内的教学工作起到有益的作用。2002年获得托普集团《校最受欢迎基础课教师》二等奖。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中英文版), 微积分(中英文版),数学实验等课程,评教成绩优秀。

   蒲和平:男,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副教授,从事教学10多年,教学工作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学生评教优秀。2003年在学校教务处进行的多媒体教学课程情况调查中95%的学生对所讲授的《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课件质量及讲授效果评价为“好”。主要讲授的课程为: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工科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复变函数、概率统计、数学模型、数理方程、积分变换、数学实验等。

   刘金水:男,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从事教学20多年。参与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教材与复习指南的较对工作,评为86-87学年度优秀教师,获92-94年度教学优秀教师三等奖,获2000年度托普最受欢迎的基础课教师二等奖,海星奖教金二等奖,教学考核优秀。主要讲授的课程为:讲授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复变函数、计算方法、数值分析等课程。

   王定成:男,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3年5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87年起在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工作;2003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1月起在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作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概率论极限理论,保险精算科学。主要讲授的课程为: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微积分、复变函数、概率论及其应用、极值理论等。

   高中喜:男,电子科技大学在职博士,从事教学3年,教学工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年终教学考核为优秀。近年来,将学院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相结合,积极投身国家工科数学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讲授的课程为: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数学实验等。

   余时伟:男,理学硕士,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讲师。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对高等学校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开展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实践活动,参与大学数学资源库建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评教优秀。主要讲授课程为: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实验等。
返回

※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该课程是四川省省级重点建设课程、校级精品建设课程、校级优秀A类重点课程。
   1. 教改、教研所涉及领域、进行的教学研究项目:
   “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建设”
   教育部“面向21世纪工科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项目(主持单位之一)
   “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线性代数》立项项目
   “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工科数学系列课程立体化教材》立项项目
   教育部国家大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线性代数释疑解难库”,“线性代数知识点讲解库”
   校《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建设
   校《微积分》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建设
   研究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国内外工科数学教学改革动态研究
   工科数学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
   工科数学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课件研究
   “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研究
   工科研究生数学系列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有的数学素质与能力的研究
2. 已解决的问题及教学改革成果
   (1) 四个转变:  开展了关于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研讨,明确了应该实现四个转变: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继承性教育思想转变到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创新教育思想;从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思想转变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思想;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
   (2) 面向21世纪工科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确定了我校工科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注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重视基础,注重基本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统内容中渗透现代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加强应用,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重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3) 确定了“强化适应”、“追求卓越”、“突出个性”的人才培养原则。理工类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对于“线性代数”、“微积分”分别都开出三个层次的课程。
        第一层次是为一般学生开设。
        第二层次是为优秀学生,2002级、2003级新生入校后进行摸底测试选拔,着重测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高层次教学班2002级学生850人, 2003级学生550人,高层次班的学生人数一般在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以内。实行流动制。经过一学期学习后,高层次班的有少数学生(5--10%)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第二学期就改到普通班学习,普通班的优秀学生可以补充到高层次学习。分层次分流培养后,优秀学生受到更为严格的数学训练,效果良好。
第三层次是为英语较好的优秀学生开设的,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使用英语或双语授课。选派基础课教师到美国培训,学习国外数学教学经验(巳有两位教师学成回校任教)。从2002级起在“微积分”与“线性代数”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试点(2002级2003级学生各50人),学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使用英语或双语授课,要求学生除参加英语试题考试外,还要参加大面积上的考试。试点结果效果较好,双语试点班与全校普通班“微积分”与“线性代数”成绩对比如下表:
 
科目 英文试题成绩 参加普通班考试成绩 普通班全校平均成绩 提高
线性代数 85.20分 89.20分 75.80分 13.40分
 
  (4) 在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改革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课堂讲授注重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必须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力求在讲课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筑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提供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使数学教学成为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 开设讨论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002年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我们在 “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讨论课(习题课),主要的方式是进行专题讨论,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事先做好准备,讨论课上学生思想活跃,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示学生的潜力,最后不仅有任课教师的总结发言,而且还有听课专家的点评,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式很好。专题讨论课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在专题讨论课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写出数学小论文,虽然不少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粗浅,但也时常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撰写数学小论文是对学生归纳、总结与创新的训练,也是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2003年我们将10余篇优秀学生小论文发表,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4) 进行考核方法改革探索。
          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除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外,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查,例如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在讨论课(习题课)的表现;写数学小论文及学习心得的情况等。
          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开卷或口试可以更准确地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的课程例如数学建模课程期末考试进行开卷考试,有时除笔试外还进行了口试,效果很好。
          考试命题突出能力考核。我们的考试命题原则是:重视基础,突出重点;淡化技巧,注重方法;重视应用,侧重能力;题型多样,结构合理。
          将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及发表论文等记入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数学课外活动。
   (5) 加强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理工科学生学了数学不知怎样用,缺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竞赛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途径,实践表明,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最佳切入点与突破口。围绕加强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培养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建设。
          建立了一支年富力强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为全校各层次(研究生及本科生)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必修或选修);
          为优秀学生举办了数学建模H班;
          编写出版了“数学建模入门”等系列教材;
          改革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
        2) 开展数学建模课外活动,培养一批优秀学生。
          成立了“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数学建模科技学社”,积极组织与指导学生数学建模课外活动;
          每年举办一次校内数学建模竞赛;
          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1997至2003年有 9个队获全国一等奖,11个队获全国二等奖 ;
          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突出成绩,2004年有一个队获杰出奖(Outstanding),其论文将在美国杂志UMAP Journal上发表;1997至2003年还有12个队分别获得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
学生发表“数学建模”研究论文5篇;
         3) 加强“数学实验”课程建设。
          1999年在全国高校率先将“数学实验”课程正式列入理工科教学计划必修课,在全校本科各专业3000多人全面开设“数学实验”课程。
          组织教师培训,使中青年教师都能胜任“数学实验”课程教学;
          制定“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编制“数学实验指导书”与“数学实验报告”,使数学实验课程规范化;
          编写出版“数学实验”课程教材,是全国最早出版的四本之一;
             研制与开发“数学实验”多媒体课件;
             研制与开发网上“数学实验”系统;
             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
             开展“数学实验”课程研究,撰写了研究论文已有近10篇发表;
          2002年“数学实验”课程建设获得校级优秀实验课程一等奖。
         4) 将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融入工科数学教学中去。
          在教材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每一重要概念都要介绍其实际背景,每一重要结论都要介绍应用实例,应用的范围不仅局限在几何与物理方面,而且扩大到经济、生物、生命科学、化学等学科领域,每一章后面都选择典型应用实例,介绍建立数学模型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讲课内容中,使讲课生动有趣,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讨论课上对典型应用实例或小型数学建模课题是进行开放式讨论。
鉴于在加强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取得突出成绩,1997年以成果“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深化工科数学教学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以成果“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与外校联合,排名第一)。
   (6) 开设工科数学系列专题讲座。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给全校学生开设工科数学系列专题讲座,每周一次,每次学生爆满,有不少学生站着听讲,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效果很好。
   (7) 举办数学竞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我校从九十年代初期起就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数学竞赛(内容含微积分与线性代数),每年都有1000多学生参加,成为我校学生的一项大型课外活动,受到学生广泛而热烈的欢迎。
   (8)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的研究:
   研制推广工科数学多媒体课件。前几年我们研制和开发了“多媒体高等数学教学演示系统与面授系统”,被国内30多所高校使用;开发了“多媒体高等数学图形素材库”。
   研制开发的多媒体“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等等系列电子课件,2003年6月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电子教案”,并入选国家大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示范课件库”。对于“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课件,学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研制“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网络多媒体音像教学系统;
   研制工科数学网上辅导系统;
   研制实时答疑系统;
   研制网上数学实验系统,已完成一期工程;
   研制了“国家大学数学教学资源库‘释疑解难库’”(项目主持单位);
   研制了“国家大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知识点讲解库’”(项目主持单位)。
   (9) 出版系列教材、发表教研论文: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教学基地教材《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二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实用数值计算方法》(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微积分》、《数学建模》、《矩阵理论》(研究生)、《随机过程》(研究生);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数学实验》;在电子科大出版社出版了《数学实验简明教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工程数学》(研究生)等。
撰写出版《新世纪工科数学教育探索》专著;
近5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几十篇;
   (10) 该课程立体化教材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线性代数》立项项目。
   (11) 获奖情况:
      教学队伍成员及其相关成果于1994年、1997年、2001年连续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另获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多项校级各类教学成果奖.
3.教学队伍发表的部分教改教研论文
题          目 刊物名称与级别 时间 署名次序
教学基地建设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 工科数学,教育部主办 1999.12 1
在工科数学教学中开展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科大学报(社科版),核心刊物 2003.6 1
多媒体高等数学面授系统的研制与实现 《挑战、探索、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0 1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1
高校数学教学中创造性 思维的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全国刊物 2000.5 1
“数学实验”教学实践 中的几个问题 电子科大学报社科版,增刊, 核心刊物 2003.6 1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基地”建设的 根本目标 电子科大学报(社科版) ,核心刊物 2003.6 1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 建 设国家工科数学教学基地 《新世纪工科数学教育论坛》 2001.8 1
大学数学研讨课的教学和组织 电子科大学报(社科版) ,核心刊物 2003.6 1
关于数学教学现状的一点思考 电子科大学报(社科版) ,核心刊物 2003.6 1
教学队伍成员近三年来发表的其他主要科研和教学论文 1.Gan Taibin,Simple Criteria for Nonsingular H-Matrices[J], Lin. Alg. Appl. 2003(374)
2.Gan Taibin,Practical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Nonsingular H-Matrices[J],Chinese J. Num. Math. Appl.2004
3. Gan Taibin,A note on generalized nonlinear diagonal dominance[J], Math. Anal. Appl.(待发表)
4.干泰彬,非奇H矩阵的条件[J], 工程数学学报, 2004(5)
5.干泰彬,分块广义对角占优矩阵的条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3(4)
6.干泰彬Another Generalized Nonlinear Diagonal Dominance[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待发表).
7.高中喜 块H-矩阵的充分条件  数学物理学报(待发,估计2005年1月)
8.高中喜 块H-矩阵的简捷判据  工程数学学报 2004年6月
9.何军华,张晓军,刘伟,基于Web的工科数学教学辅导系统,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
10.何军华,有限弱本质群,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1.何军华,与n互素阶群均可解之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2.蒲伟,何军华,一类特殊的映射-拟同态,重庆市青年科技论文集(1998.10)
13.贾闽惠,在“高等数学”课教学中应用CAI课件的探索 电子科技大学 2003增刊 第一作者
14.贾闽惠,“线性代数”中一题多解的几个典型例子 电子科技大学 2003增刊 第一作者
15.冷劲松.高校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增刊):63-64
16.冷劲松,黄廷祝,成孝予,刘伟.《数学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与选材[J].工科数学,2001,17(2):57-60
17.冷劲松,黄廷祝,成孝予. 《数学实验》课程的实验题材研究[J]. 工科数学,2001,17(4):86-88
18. 冷劲松,钟尔杰,成孝予,黄廷祝,谢云荪. “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新世纪工科数学教育论坛论文集.2001:102-107.
19.冷劲松,傅英定,黄廷祝,彭年斌. 浅谈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J]. 大学数学,2003,19(2):26-28
20.冷劲松,黄廷祝,傅英定. “数学实验”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增刊:
   28-29
21.冷劲松,黄廷祝,傅英定. “数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 大学数学,2004,20(2):26-28
22. 冷劲松,王定成.PHI—混合序列加权和的强稳定性.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国庆50周年专辑,1999:388-396
23.冷劲松,程正兴,黄廷祝. α尺度多重双正交小波包[J]. 工程数学学报,2001,18(小波专刊):124-130
24.JINSONG LENG, ZHENGXING CHENG. The Properties of Biorthogonal Multiwavelet Packet with Scale=a.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vele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3:484-489
25.LENG Jinsong, HUANG Tingzhu. Construction of Biorthogonal Multiwavelets[J].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42(1):76-80
26.JIN-SONG LENG, ZHENG-XING CHENG, SHOU-MING ZHONG. Biorthogonal Multiwavelets on the Interval.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Congress 2004 on WAVELE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AND ACTIVE MEDIA TECHNOLOGY, 2004:241-247.
27.冷劲松,程正兴,杨守志,黄廷祝. 正交共轭滤波器的构造[J]. 计算数学,2004,26(2):151-160
28.冷劲松,程正兴. α尺度多重双正交小波包的L2(R)分解[J]. 工程数学学报,2004,21(3):391-396
29.Leng Jinsong, Huang Tingzhu. Algorithm of Decompos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Orthogonal Multiwavelet Packets with Random Scal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to Business, Engineering and Science,2004
30.王定成,苏淳,冷劲松. NA序列广义Jamison型加权和的几乎处处收敛性[J]. 应用数学学报,2002,25(1):77-87
31.L.H.CUI, Z.X.CHENG,J.S.LENG. Short Supported Biorthogonal Multiwavelets System with High Vanishing Moments Associated with Hermite Interpolant Fu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vele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3:411-416
31.蒲和平,关于第二类曲面积分的一点探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32.蒲和平,高等数学中几个相关定理的讨论,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
33.Dingcheng Wang, Qihe Tang: Maxima of sums and random sums for negatively associated random variables with heavy tails,Volume: 68, Issue: 3, 287-295
34.王定成,苏淳,冷劲松(2002):NA序列广义Jamison型加权和几乎处处收敛性. 应用数学学报. Vol.25,No.2:77~87
35.Wang D.C., Su, C. and Hu, Z. S. (2002) Random walk with dependent heavy-tailed steps. Far Eastern Mathematical journal. Vol. 3, No.1:34~51
36.胡治水,苏淳和王定成:对数正态型分布记录值之和的渐进分布。中国科学,2002年7月
37.王定成,苏淳: B值独立同分布随机变元序列的矩完全收敛性。已被应用数学学报接受
38.王定成,陈良均:Banach空间中 mixing序列的完全收敛性。电子科大学报(优秀论文1996年4月)
39.陈良均,王定成:强大数定律收敛速度的一个推广。电子科大学报,1997年2月
40.陈良均,王定成:Banach空间混合列强大数定律收敛速度。电子科大学报,1997年4月
41.王定成:B值同分布鞅随机变元序列矩完全收敛性。电子科大学报,2000年12月
42.王定成,曾勇:B值同分布鞅随机变元序列矩收敛的注记。电子科大学报,2001年8月
43.王定成、王毅、钟守铭:一类神经网络算法的渐进行为。电子科大学报,2003年4月
44.王晓梅,具有时滞的非线性大系统的BIBO镇定,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
45.王晓梅,具有时滞的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分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待发表)
46.李耀堂 王转德《置换相似 -下(上)半强对角占优矩阵与H矩阵的判定》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2)81—83
47.李耀堂 王转德《预条件线性方程组的AOR迭代法注记》工程数学学报(已录用)
48.Wang zhuande, Gao zhongxi, Huang tingzhu 《The AOR iterative method for preconditioned linear systems》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4, 2(2)90-93.
49.Wang zhuan-de, Huang ting-zhu 《Comparison relationship between Jacobi and several iterative method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已录用)
50.Yaotang Li, Zhuande Wang 《The modified AOR iterative method for preconditioned linear systems》 Southeast Asian Bulletin of Mathematics. (已录用)
51.Yang Chuansheng, Properties of Hadamard product of inverse M-matrices,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 Vol 11(2004)
52.杨传胜, Explicit Inverses of Tridiagonal Matrices, 工程数学学报, Vol 1(2004).
53.杨传胜, 对称不定矩阵的校正分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Vol 36 (2002)
54.杨传胜, 三对角逆M-矩阵,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Vol 2 (2002)
55.杨传胜, 逆M-矩阵在Hadamard积下的封闭性, 安徽大学学报, Vol 24 (2000).
56.杨传胜, 不可约非负矩阵的广义Perron补矩阵, 数学进展
57.钟尔杰,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探索——数学实验课中的几个问题,《电子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58.钟尔杰、许家怡,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计,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第二期
59.钟尔杰、冷劲松,信息时代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年第一期
60.钟尔杰、傅英定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整合与创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
61.徐全智、钟尔杰,数学建模课程中的创新教育,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
62.曾翎、钟尔杰,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信息社会合格人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
63.钟尔杰、刘伟,关于“数学实验课”考试的思考,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年第三期
64.钟尔杰,散乱数据插值的迭代算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一期
65.罗志强、钟尔杰,多重网格法迭代误差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期
66. Zhong S. M. and Xie Y. S. Building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on the Platform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67.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ing and Applications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Hong kong 2001.1
68.钟守铭,范小明. 大学数学研讨课的教学与组织 电子科大学报(社科版)2003,5(增刊)
69.王毅,钟守铭. 论数学中的“美” 电子科大学报(社科版)2003,5(增刊)
70.邱亚林,钟守铭. 具有时滞的细胞神经网络的周期解与稳定性;工科数学 2000;16(1)
71.李建平,张万苹,钟守铭. 矢量积小波变换; 计算机科学 2000;27(1)
72.Zhong S. M. Robust stabilization of uncertain large-scale systems with delay,2000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73.钟守铭. 具有时滞的非线性系统的BIBO稳定化 电子科大学报,2000;29(6)
74.杨汉生,钟守铭. p-距离空间中压缩映像序列的不动点定理 电子科大学报,2001;30(1)
75.李桂花,钟守铭. 一类神经网络的L—增益稳定性 电子科大学报,2001;30(4)
76.钟守铭等. 具有无穷时滞的细胞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分析 电子学报,2001;29(5)
77.曹科才,钟守铭. 时变时滞及中立型时滞大系统的稳定条件 电子科大学报,2001;30(6)
78.朱宏,钟守铭. 具有无穷时滞的不确定大系统的鲁棒镇定 控制与决策,2002;17(5)
79.钟守铭等. 一类具有时滞的非线性神经网络模型的稳定性分析,北京 第十二届中国神经网络学术会议 2002.12
80.李明奇,彭启琮,钟守铭.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对称矩阵特征值计算,北京 第十二届中国神经网络学术会议 2002.12
81.李明奇,彭启琮,钟守铭.小波包调制的频谱分析 香港 第二届小波分析与应用国际会议2001.12
82.陈华富,钟守铭.利用小波变换检测癲痫脑电的特征波 成都 2002年通信电路与系统国际会议2002.7
83.Li M. Q., Peng Q.C.Zhong S. M.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Wavelet packets multicarrier CDMA in Rayleigh Fading Channel, 重庆 第三届小波分析与应用国际会议 2003
84.王定成,王毅,钟守铭. 一类神经网络算法的渐近行为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3, 32(2)
85.李明奇,钟守铭. 一类时滞神经网络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3, 25(增4)
86.张春风,钟守铭.细胞神经网络的稳定的一个充分条件.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报2003; 18
87.Yang H. S. Zhong S. M. Fixed-Point Existence and Approximation Theorem for Controllable Mapping with Mann Iterative Procedure.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3;1(1)
88.张春风,钟守铭.一类神经网络系统的渐近行为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3(1)
89.张春风,钟守铭.一个关于细胞神经网络稳定的充分条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4,31(2)
90.许军,钟守铭.分布时滞的Hopfield型神经网络稳定性
91.余时伟,喻秉钧,关于部分变换半群,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22(5)
92.喻秉钧,余时伟,弱逆半群上的最大幂等元分离同余和群同余,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24(3)
93.余时伟,如何上好数学实验课,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第5卷增刊
94.Yuan Yubo,Polynomial Smooth Support Vactor Mathane for Glass Specifiation,Joural Glass Specification,Vol4.(Reprent)
95.Gan Taibin,Contributions to H-matrices[J] intern. J. Computer. Math.(待发表)
96.许军,钟守铭,一类神经网络模型的解及其渐近性态 电子科大学报,2002;31(5)
4. 教学队伍所获部分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奖  项  名  称 授予单位 时间 署名次序
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育部 1997 1
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育部 2001 3
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建设一流国家教学基地,全面推进工科数学教学改革”)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1 1
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1 1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2 1
返回
   
 

欢迎光临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精品课程建设网页。

© Copyright 2008 the Colleg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UESTC
本网页由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推荐IE6.0以上浏览器 800*600以上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