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改革
      《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课程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面向软件工程专业三年级或四年级的高年级学生,教学目的为讲授软件系统设计原理和方法、增强学生软件工程方面的实际能力。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产业作为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的新增长点,以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 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看重实际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软件专业的学习更强调实验室环节和企业实训。
- 除了传统的软件理论课程学习外,现代软件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现代软件设计方法和开发技术,必须掌握行业通用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熟悉专业标准,使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走出校门第一天起,就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 目前软件产业仍以西方技术和标准为主导,英语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标准语言。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增强工作能力,在软件工程高年级专业课程开展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 课程内容:遵循本课程教学大纲,在讲授软件架构模型理论和设计原理之外,更多地强调运用企业级设计工具进行项目设计的实践,利用软件学院新建的面向企业的软件工程实验室环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另外,也注重介绍目前国际上最新的软件设计思想和方法体系,让学生熟悉国际标准。
- 课程设计:本课程安排了16个实验课时,通过贯穿学期始终的2个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模拟企业开发环境的软件工程实验室中实践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动手实践掌握软件设计方法和开发工具的使用。
- 双语教学:本课程的教堂讲授、实验课指导、课程设计、课件及参考资料全部采用英文(仅教材为英文翻译教材),所建设的课程网站也为全英文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专业英语水平也得到提高。
- 课程网站:本课程正作为本专业的骨干课程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为此创建了一个全英文课程网站。这一网站除了作为教学工具和师生交流平台外,还介绍了大量软件工程实际设计案例,包括美国宙斯盾系统、NASA的ECS卫星数据处理系统、美国大气海洋署(NOAA)的 21世纪重大项目“先进气象信息处理系统”(AWIPS)等,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窗口。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本课程摒弃传统软件课程教学侧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局限,强调通过课程设计和企业级开发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有以下突破:
- 注重课程设计:在2个贯穿学期始终的大型课程设计中,学生需完成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安装部署等全部环节,经历软件开发过程整个生命周期,并随时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及设计方法用于课程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强化了实际技能。
- 强调工程实践:充分利用学校投资50万建设的“面向企业环境的软件工程实验室”条件,在16个上机实验课时中,让学生通过做课程设计,学习Windows 和Linux中软件开发环境的配置,各种软件设计工具的使用(如Rational Rose, BoUML, Visual Studio 2008, Eclipse, NetBeans, Vim, GCC等),以及如何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实际问题;另外,还拟邀请知名软件企业技术老总和总架构师到课堂上给专题讲座。
- 考核方式改革: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中,2个课程设计的成绩将占到总成绩的60%。而课程设计的成绩,除了依据学生提交的设计模型、设计技术文件、源程序外,还通过设计审查答辩的方式考核,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促进相互交流。
- 互动式课程网站:本课程开设了一个采用Web2.0技术的网站,包含了所有教学内容和课件,学生可以便捷地进行在线学习讨论、订阅课件更新,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