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历史沿革>>
1.课程开设背景
电子科技大学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自己的教学及研究特色。她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及信息获取与探测等国家重点学科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作为这些信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随机信号与过程的分析理论最早是分布于各类专业课及基础课中。八十年代初,以李乐民、李在铭教授、肖先赐教授等人将分散于各门课程中的随机信号分析理论提炼、汇总,在国内率先开出了“随机信号与系统”。
“随机信号与系统”课程开设至今的20多年间,课程组的教师兢兢业业、薪火相传,在培养了大批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同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2.课程内容变革
被工程类学科引入之前,随机信号(过程)分析理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分支,因此本课程也是应用数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与应用数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同,与对于工科专业来说,研究的对象有其特有性质,针对工科专业,课程内容更注重于工程实例,需引入更多的工程物理概念,数学工具尽量简单、适用。虽然作为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框架较为成熟稳定,但是为了适应不断高速发展的专业课的需要,本课程在内容上也在不断调整、加强。力求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后边的专业课的学习。
3.教材变革
随着本课程的演化、发展,使用的教材也不断改进以适应课程的需要,本课程的内容最初分散于数字网络与噪声网络、自适应信号处理,信号检测与估计等多门研究生课程,后来提炼出基本概念与理论形成本科生课程“随机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框架。每本教材在正式出版前都作为讲义经过几届学生试用,然后针对学生特点改编并正式出版。经多年不断发展,逐步建立了自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一个随机类课程讲义教材体系。包括:
1)《数字网络与噪声网络》国防工业出版社。1981.2
2)《随机信号分析及工程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9
3)《.快速自适应信息处理》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
4)《随机信号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5)《随机信号分析》第三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实验变革
“随机信号与系统”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概念、理论都相对抽象,所以,为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需要实验验证。但是,随机信号分析的实验需要大量重复的随机试验,在课程开设早期,由于没有计算机作为手段,开设实验非常困难。近些年,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仿真随机信号的大量算法也不断涌现,开设“随机信号与系统”的实验已经成为可能。因此,课程组的教师积极协作,开设了多个实验。
5.人员变革
从授课对象来看逐年增加,近几年更达到了近千人。
在任课教师方面,最初由几名教师为主开展授课、实验指导和课程建设工作,随着课程不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增加了任课教师数量,并积极吸纳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加入课程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负责人组织任课教师通力协作,共同为完善理论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贡献力量,为本课程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