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和手段 > 教学方法
 
    《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突出。它涉及的知识面宽,概念多,数学深入,是学生理解和把握难度很大的课程。因此,课程组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整合多个教学环节,这些探索与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课程的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课程根据通信理论、技术与产业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部分重大发明、发现等事件为要点,建立“历史长廊”专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知识与故事,激发他们对于课程、乃至专业的浓厚的兴趣。

    工程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有很强的目的性,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和发展它。要培养学生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去研究问题,去寻求真理,而不是被动的吸收前人总结的公式。实际上,这也是启发式教育的精髓所在。如讲解信号调制的概念时,以手机为例,引导学生计算接收基带和带通信号所需的天线尺寸,从而理解在这种工程环境下基带信号的传输要经过调制的物理意义,学生感觉兴趣盎然而且浅显易懂。因而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注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理论联系到工程应用,使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思考,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抓住了在教学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师”与“生”这两个主体,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教师通过教学互动充分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在互动教学中不断吸取知识的精髓。“教”与“学”两个主体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课堂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互动教学强调师生交住,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强调主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互动式学习。
    教师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有疑问随时可以提,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感觉比较放松而且有趣,因此喜欢上课,愿意和老师交流,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研究式教学
    为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提问与分析讨论,以发现问题的方式作为贯穿一节课的主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采用研究式方法,引导学生在科研方法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辩证地、理解地思考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正交是一个概念,在通信原理中、随机信号分析中、矢量分析中、函数变换中都涉及到。在讲授这个概念时,采取先提出问题:“正交”在哪些课程里学过?其不同和相通之处在哪里?学生经过认真思索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堂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尽管对正交的定义有所差异,但概念是相通的。

解读经典文献
    指导部分学生学习一些经典文献段落或章节,带领他们直接感悟大师们的思想,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科研精神与兴趣,促动他们开展探索式学习。
    4、实践性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8个学时的实验课时,包含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从实验环节中,对构成实际通信系统模型、部件、单元电路和信号处理后的物理实现过程和方法,有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本质飞跃。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使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为了验证实验教学方式的成效,课程组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学期结束时由学生不记名填写。从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参见表一)来看:
表一 问卷调查统计表(2005年,364份问卷)
调查内容 选项1 百分比 选项2 百分比 选项3 百分比
实验学时和内容 偏少,适当增加 67.1% 偏多,适当减少 10.1% 比较合适 22.8%
实验教学的效果 良好 76.5% 一般 17.2% 较差 5.3%
对实验的学习兴趣 比较浓厚 71.4% 一般 16.8% 没兴趣 11.8%

    通过学生对实验需求的问卷调查分析,有67.1%的学生认为实验学时和内容应适当增加,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对实验是重视的;认为实验效果良好的占76.5%,体现了实验教学还是令人满意的;对实验兴趣浓厚的学生有71.4%,表明了课程的实践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课程组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认可,近三年的教师平均评教成绩如下:2005年为90.93分,2006年为91.55分,2007年为93.02分,逐年稳步提高的趋势,说明课程组的教改工作取得了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