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一所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及科研为主导方向,理、工、文、管相互渗透的新型大学。《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前身是《脉冲与数字电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技术课程,因此,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该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工程性强、大规模、电路复杂度高、技术更新快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校《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早期的数字逻辑设计以电子管、晶体管器件为核心器件,教学内容围绕着由电子管、晶体管器件组成的脉冲电路结构等内容来实施。
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当时课程名称为《脉冲与数字电路》)的教学重点进行了重大调整,教学内容采用了以脉冲电路与TTL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介绍并重的格局,加强了数字集成模块的运用介绍。在这一时期,由顾德仁教授主持编写的《脉冲与数字电路》,充分反映了当时技术发展的脉络,得到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被许多知名高校采用作为课程教材,对当时的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基于多年教学和科研的经验,万栋义教授改编出版的《脉冲与数字电路》(第二版)、何绪芃、曾发祚编写出版的《脉冲与数字电路》对我校及全国的“脉冲与数字电路”课程教学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超大规模集成器件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方法的不断完善,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介绍和引入,EDA设计工具的广泛运用,引发了一场"数字革命"的风潮,新的发展趋势使得社会对未来的电路设计人才的期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对《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变革进行探索实践,使课程教学内容始终跟上电子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首先,对数字电路类课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确立了以《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EDA技术》课程教学与设计实验为核心的数字电路类课程骨干教学体系,从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电路实现、数字电路系统算法方案和实现技术、数字电路系统的设计技术等方面保证同学在数字电路系统设计教学中受到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其次,确立《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重点。根据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除继续加强基础理论及基础电路的教学外,还应根据数字逻辑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的特点,加强工程化方面的教学力度;引入电路可测性方面的教学内容;加强数字电路信号的模拟特性研究方法的教学等。
依据教改的着眼点,对多部国内外优秀教材进行了评选,选择了John F. Wakerly 所著《DIGITAL DESIGN---Principles & Practices》(Third Edition)一书作为课程教材,新教材的内容整体上较好地体现了我们对教学改革内容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指定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
在教学手段上开展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化辅助教学环境建设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基础性实验与扩展性实验结合、验证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结合、课内性实验与课外性实验结合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得到认可。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任课教师均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树立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已经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了讲授式、思路式、发散式、研究式以及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加强了平时成绩的考核。 综上所述,《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是我校大多数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授课面广,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我校在《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