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理念 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教育思想,树立精品意识;采用先进教材与方法,实施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水平;强调课程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体系与现代通信技术的融会贯通;以科研促进教学,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与工程素养。 指导思想
|
● 结合电子科技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发展目标,课程设计力求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在探讨国内外著名高校课程情况下,引进国外先进教材,推行双语教学。 ● 整体考虑学生培养方案,实行分层次一体化教育。联系相关其他课程,注重学科交叉,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理论基础的综合性。 ● 开展各种工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优势,结合通信技术发展前沿,注重知识的发展,启发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互动式教学,“教”与“学”融合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一批年轻有为、勇于探索、创新的教学中坚力量。 |
实施措施
|
● 精选教材,实行双语教学。以国外先进原版教材为主教材,选用不同风格的国内外教材为辅助教材。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读书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教学重点放在经典理论和实现技术上,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全面掌握现代通信技术,掌握通信发展方向。 ● 明确难点,加强互动。从教学内容的规划中明确教学难点、从师生互动中及时发现难点。引用不同辅助教材的不同思路讲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攻克难点。 ● 科研促进教学。以工程实例贯通经典理论,以科研实例深入现代通信技术的精髓。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 强调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创新思维培养。课程学习中讲授内容2/3,自学内容1/3。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加强师生的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设计多层次的实验平台,利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验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
课程内容
《通信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及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是通信工程专业及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具备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讲授信息传输的理论和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实际通信系统的应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通信的基本理论及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从而对通信专业的内涵及其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重视与国际接轨,在教材、教学法、实验配备、教学管理等各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采用双语教学,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 信号理论及电路
|
内容——传输信号的时域波形与复包络;信号的频域分析与滤波理论;线性与非线性失真;香农公式与信息传输模型;信号抽样定理与维数定理;通信常用的典型电路
重点——信号的时频域分析;香农定理;抽样定理
难点——信号复包络及物理意义;香农公式的工程应用;抽样定理在不同信号模型中的应用
|
● 数字基带信号与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
内容——脉冲幅度调制与脉冲编码调制;数字信号基带编码及其频谱分析;码间串扰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时分复用系统及相关理论;差分脉冲编码调制和增量调制 重点——脉冲编码调制;数字信号基带编码及其频谱分析;码间串扰理论
难点——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联系及区别;数字基带信号的分布特性与功率谱;码间串扰的工程环境及解决方法
|
● 带通信号传输和调制理论
|
内容——模拟信号的线性调制理论及解调方法;模拟信号的角度调制理论及应用;数字信号的带通传输理论;二进制键控及最小频移键控;多进制数字调制;带通数字信号的检测理论;扩频通信原理与系统
重点——模拟信号的线性调制理论;二进制键控及最小频移键控;数字信号的带通传输理论
难点——SSB调制解调及工程实现;理想数字调制信号在工程传输环境中的变异及解决方法;MSK的时频域分析及工程实现
|
● 噪声背景下通信系统的性能
|
内容——数字传输系统的误码率;数字传输系统的性能;模拟传输系统的信噪比;各类系统的性能比较
重点——信噪比及误码率的概念、分析、计算及应用;系统性能分析方法与比较
难点——噪声模型分析;信噪比与误码率的关系;系统工作环境与性能分析
|
设计特点
● 推行双语教学 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课程教学经过了许多著名教授长年的建设与积累,参考国际知名学校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原版的国外优秀教材, “ Digital and analog communication systems ” 为主实施双语教学,教案全部采用了英文。课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采用全英文讲授、中英文双语讲授和中文讲授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的教学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准确理解技术内涵,理解新技术、新名词,以及直接阅读英语原文的能力。有利于高水平国际人才的培养。
● 重视基础理论和科研素质培养
通信原理是信号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延伸和推广,是电路理论的综合及工程应用,但不是上述理论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本课程中,我们以通信理论的研究方向为特点,提取信号理论、系统理论、电路理论的精髓加以总结和提升。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通信的理论基础,看清通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 注重从量变到质变的认知过程
知识的积累总是由浅入深,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一改过去的一个问题一究到底的教学方式,采用层层步进,由浅入深的教学。从教材选择、教学方式、课程安排等各方面均注重从总体分类到细节指标,从理想模型到有噪环境,从古典理论到现代方法的由浅入深的过程。经过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工程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中重视理论的工程背景。在章节安排中贯串从工程需求引出通信理论,再用通信理论分析工程实例基本思想。为每一章节的理论课程安排适当的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做到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设计。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论来源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这一基本原理。
● 树立精品意识,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树立精品意识,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时,注意优秀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优势,组织科研一线的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组织优秀学生参加重点实验室助研,使学生有条件站在高起点上开展各种工程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