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安排
实践教学
 > 教学内容 > 组织安排
 
    课堂授课安排
    《通信原理》课程课堂授课56学时。考虑到授课、教学互动、实验指导等教学环节的效果,课程班安排在60~80人为佳。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及理解过程,安排每次课程2学时,每周6学时。


教学内容及重点 难点
1 第一章中有关信息论基础知识的复习,重点讨论了信息的度量和信道容量的相关内容,特别香农定理是讲述的重点。 信道容量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 复习第二章信号与系统中的Fourier变换,信号的时频域关系。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及其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信号关系。分贝的概念和信号的带宽。 时频域关系与工程应用
3 第三章概述,采样定理,自然采样和瞬时采样及时域表示和频域上频谱的区别。 瞬时采样的数学模型与实现
4 简述脉冲编码调制,重点讲述脉冲编码调制的过程,模拟信号的带宽与编码后PCM数字信号的速率之间的关系,6dB准则,以及线性量化和非线性量化之间的关系。 量化过程
5 讨论数字信号的表示方法,数字传输信号的带宽。讨论二进制信号与多进制信号之间的关系。 数字信号的带宽
限带数字信号的波形
6 讲述二进制和多进制线路码的基本特点和功率谱的计算方法。 数字信号频谱公式推导思路
7 介绍了眼图的产生和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讲述了再生中继器的基本原理、同步的基本概念,数字通信中存在的几种基本的同步方式。重点阐述了频谱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步概念
8 讲述Niquest第一准则的基本原理和物理意义。阐述了码间干扰的产生原因。讲述了升余弦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及其在通信系统的应用。 码间干扰的时频域关系
9 重点讨论了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讨论了帧同步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了TDM的协议体系结构。 简介部分
10 第四章:带通信号的复包络表示的方法,及其三种表示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了带通信号的频谱和功率谱与基带复包络信号的频谱和功率谱之间的关系。 复包络的概念及与物理信号的对应关系
11 讨论带通滤波的基本原理和线性失真的基本原理,同时讨论带通滤波的等效低通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和第2章讨论的一般无失真传输的基本条件进行对比,讨论带通信号的无失真传输的基本条件。同时讨论了带通信号的采样定理及其应用。 等效低通的概念
12 重点介绍非线性失真的基本原理和对通信系统产生的影响,简单介绍了限幅器,混频器,变频器,检波器的原理和应用,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一般形式,并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概念。 电路的非线性应用与非线性失真
13 第五章:AM、DSB-SC调制技术和解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这些信号的频谱和带宽。简单讲述了科斯塔斯环和平方环的作载波同步的基本原理。 AM信号的参数计算
14 讨论非对称边带信号,即SSB和VSB信号的产生和解调原理和方法,特别是VSB滤波器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希尔伯特变换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SSB信号的时域模型
15 从线性调制的一般模型,如滤波器法和相移法等方法出发,得到了分别产生DSB-SC,SSB和VSB信号的对应的滤波器和相移的不同,从而系统的阐述了这几种调制方式的内在联系。 SSB信号调制解调的实现方法及特点
16 重点讨论了FM和PM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其信号的频谱,还讨论了角度调制信号中的特例窄带角度调制的信号的简化形式。讨论了频分复用的基本原理和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信号带宽计算
17 主要讨论二进制带通信号(OOK, BPSK,DPSK和FSK)的时域、频域和复包络的基本特点,带宽,重点强调了时域波形和基带线路码表示的波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和这几种二进制带通信号的产生和解调方法。 信号的频谱成分及解调特点
18

重点讨论了多进制带通调制信号(MASK,MPSK,MFSK,QAM)信号的产生和解调方法与原理和带宽,重点讨论了QPSK,OQPSK,的区别和联系,及其产生和解调上存在的区别。

多进制信号的谱特点
19 讲述了最小频域键控MSK和GMSK信号的产生和解调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带宽等,及其用基带信号产生MSK信号的方法,重点讲述了MSK信号的产生的几种方法。 MSK的实现方法及恒包络特性
20 第六章:复习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功率谱密度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和随机过程的统计量等基本内容;复习了信号与系统中的线性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输入输出信号与系统函数之间的关系,重点复习了高斯白噪声过程的基本特点和性质。 实际与理想噪声的模型的关系
21 重点讨论了匹配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在高斯白噪声情况的匹配滤波器的冲激响应和输入信号之间的关系,匹配滤波器和相关检测器之间的内在关系。 匹配滤波器的实现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关系
22 第七章:二进制数字传输的误码率分析,重点讲述白噪声条件下的误码率分析,最佳判决门限设定的一般方法。 误码模型及计算
23 讲述接收机采用LPF或BPF进行滤波后解调时的误码率的一般表示式,并与最优接收的误码率一般表示式进行比较。用前面讨论的结论来研究基带线路码传输时系统经过LPF和MF的情况下系统的性能。 误码率计算及工程参数的确定
24 带通信号进行相干解调时系统的性能,即LPF和MF情况下误码率的情况。同时讨论了非相干解调时带通信号解调的系统性能。 误码率计算及工程参数的确定
25 讨论模拟线性调制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分析、模拟系统性能比较。主要包括AM、DSB-SC、SSB系统。 信噪比计算及系统性能比较原则
26 FM和PM系统的性能分析。 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
27 习题评讲  
28 总复习  


    辅助教学
    答疑: 每周至少两次,学时不少于4学时。
    作业: 作业重点放在3、5、7章节,每章15~20题。其中上机作业每章4题。
其他章节每章4~10题。
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授课学时中仅讲解作业中的重点问题。习题课安排在答疑学时中。
    考试: 第四章结束安排期中考试,采用开卷形式。主要考查前期教学效果。根据结果相应处理和修正后期教学进度。期末考试形式为一页纸开卷。
    专题讲座: 安排三次专题讲座,内容为现行科研项目要点分析。


    实验课程安排
课程实验
(必修)
模拟调制解调实验(3学时)
PCM实验(2学时)
数字调制解调实验(3学时)
课外实验
(选作)
实验均可通过申请、预约进入实验室
创新实验
(选作)
实验均可通过申请,在任课教师安排指导的情况下进入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