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初创时,汇集全国许多知名的通信专家与教授,成立了有线电系,设置电报电话通讯、市话通讯与长途通讯三个专业,开设了讲授信息传输理论与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通信原理》。后来的发展中,有线电系先后变更为电讯系(即一系)、无线电技术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在整个变化过程中,讲授基本信息传输理论与技术的《通信原理》课程,始终是其共同的核心与标志性课程之一。
几十年的发展中,学校的许多著名教授与专家为《通信原理》课程做出了大量贡献。讲授、指导与建设过本课程的著名教授包括张煦院士、李乐民院士、陈尚勤教授、洪福明教授、李在铭教授、徐台松教授等。他们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教学作风、高超的授课技巧深深地影响了课程组及其教学活动,为本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不同时期,讲授基本信息传输理论与技术的内容与侧重点有所不同。课程的名称采用过《无线电多路通讯》,《传输原理》、《模拟通信原理》、《数字传输》、《数字通信原理》、《通信原理》等。课程早期采用过我校陈尚勤教授、洪福明教授与张有正教授编写的《无线电多路通讯》教材;80年代初,采用过樊昌信教授等编写的教材,讲授《通信原理》课程;90年前后课程分为《传输原理》(学时51)与《数字通信原理》(51学时),使用了我校李在铭教授与徐台松教授编写的教材,分别讲授模拟与数字部分。94年左右教材改用清华大学曹志刚教授编写的《现代通信原理》,继续分别以《传输原理》(学时51)与《数字通信原理》(51学时)进行讲授。98年以后将两门课程合并为《通信原理》,共96学时。2003年,李晓峰教授担任《通信原理》的课程首席教师,建立了以教授、副教授,博士为主体的教学队伍,加强了课程组的定期教研活动、队伍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聘请了李乐民院士等老教授担任课程顾问,指导课程建设。 课程选用了国外经典原版教材“ Digital and analog communication systems ”,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共80学时。此后,课程体系进行了新的调整,课程进一步精简学时,突出基础概念与核心知识,将课堂学时数降低为56学时,并配有相当数量的课程实验与课外实践。课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及早地建立了新的课程网站,开展网络教学。《通信原理》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2005年,该课程建设成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时代的高速发展与课程的全新安排,给课程及任课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通信原理课程组继续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李晓峰教授的带领下,凝练教学理念,提出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教育思想,树立精品意识;采用先进教材与方法,实施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强调课程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体系与现代通信技术的融会贯通;以科研促进教学,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与工程素养。不断提高和完善通信原理课程的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