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组结构与人员配置:
1. 职称结构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4(10%) | 23(56%) | 14(34%) |

2. 学历结构
博士 | 硕士 | 本科 |
23(56%) | 11(27%) | 7(17%) |

3. 年龄结构
50岁以上 | 45~50岁 | 40~45岁 | 35~40岁 | 35岁以下 |
4(10%) | 8 (20%) | 10(24%) | 11(27%) | 8(20%) |

4.学缘结构
来自学校 | |
其它院校 | 本校毕业 |
11(42%) | 15(58%) |
5.师资配置
电子科技大学电路分析课程组除26名主讲教师以外,还每年动态挑选5名左右青年教师或博士生参与助教工作,与主讲教师一起共同开展和完成对每届3000人左右学生的课程教学任务。
课程组教师均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相关教学、学术研究。其中,高级职称占69%,中、青教师占73%,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50%,从而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配备合理的教学团队。
二、中青年教师培养:
1. 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要求他们争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使师资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近5年来,先后有4名青年教师已开始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
2. 要求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能只局限于1门课程的教学,优化知识结构。课程组的青年教师除承担“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原本不在一个课程组的教师之间在业务上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3.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求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发展,鼓励并组织青年教师争取科研课题,增强教学的后劲。目前课程组全部中青年教师均加入到了方向明确的科研学术团队。
4. 吸收青年教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和参加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加深对教材的掌握和理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近年出版的教材中有2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教材的编写。
5. 积极开展内培外引吸引国外优秀中、青年人才到校后加入到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优化课程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近5年课程组先后吸收了4名具有国外血缘和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承担电路分析的教学工作。
6. 实行专家指导制度,由教学质量小组对青年教师进行逐个分析,通过听课或上公开课,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讲课艺术,达到掌握好各教学环节的效果
7. 对于新申请加入教学团队的青年教师,制定了提前一年跟班听课,然后试讲通过资格评估的制度,严把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关。
8. 要求中青年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备课,提升教学效果。现课程组全部教师均在多功能网络教室中利用多媒体教案实施教学。
9. 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一起共同研讨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等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通过上述对中青年教师有计划的培养,课程组整体师资结构和水平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持续提高。在近几年的学生评教中,76%教师的“学生评教”成绩都在90分以上(注:满分95,85-95分为优秀),且所有教师均取得了优秀的评教成绩,深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