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
本课程以“打牢学科基础,锻炼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并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为教学目标。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扎实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分析探索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依托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和精心设计的课程设计题目,开展对学生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堂教学模式由传统单向传授改为双向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从被动性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增强教学实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学理念实施教学的措施:
基于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在电类各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多年来课程组一直在积极探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从上世纪90年代,本课程组就设立了首席教师制,课程组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讨论,强调教学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要求教师要针对课程特点,认真将课程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并及时和定期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总结、评价或推广。近年来课程组的教师采用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主要的方法和措施有:
1、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加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电子课件和相应的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电子辅助设备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传统板书的推导、演算又是基础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相辅相成可以提升讲课的质量和效果。实践证明了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课程组教师现都已具备这种教学能力并能够较好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相结合。课程组的师资队伍大都是由教学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构成,他们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而且注重将科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引入教学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注重课内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注重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应用环节。课程专门安排了与课堂教学配套的课外课程设计环节;独立上机进行电路分析和演算环节; 实验室的课程实验环节等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课堂教学着眼于“扎实基础、锻炼能力”。采用讨论式教学、比较式教学、问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现象、总结规律、探讨方法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确保知识掌握的系统和扎实并培养和增强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课堂教学时段按照集中讲解环节和双向互动环节设计。集中讲解环节是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介绍,力求“精彩、准确、高效”;双向互动环节则安排在例题分析、随堂练习或思考讨论等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根据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强调多练习的特点,特在课堂上增加一定量的“随堂练习”,将课堂练习与课下作业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练”的环节,并且已经通过近年来的实行证明有良好的效果。这些互动环节激发、调动和促进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好地实现了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5、重视作业的效果。作业是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真正、有效发挥作业的作用,课程组教师把作业分成几部分构成:课下习题;课堂练习;课程设计;课程专题论文等,从不同渠道、不同侧面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并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6、探讨研究式教学。针对实验班,开展研究式教学: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扩展一些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组织学习课后自主学习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探讨研究,并完成课程设计、学习写小论文;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及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实验班90分以上学生成绩比平均学生多20%,实验班不及格的学生比平均学生少17%(本课程一直实行统一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