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电子科技大学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电子信息类专业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工程素养高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它的培养目标是:不仅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基本的工程实践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每周5学时,总学时是72。其中课堂教学64学时,习题课4学时,课程设计4学时。
顺序 | 知识模块 | 学时 |
1 | 电路的基础知识 | 8 |
2 | 电阻电路分析 | 18 |
3 |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 12 |
4 |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 26 |
5 | 习题课 | 4 |
6 | 课程设计 | 4 |
共计 | 72 |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知识模块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主要解决办法 | |
1 | 重点 |
(1)电压、电流、功率的物理 (2)基尔霍夫定律 (3)元件特性 (4)电路方程 |
(1)强调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的关系、引入参考方向的原因及意义。 (2)第一类约束、第二类约束基础上,讨论说明2b法。 (3)强调受控源在电路中作用、与独立源之间的区别 |
难点 |
(1)关联参考方向 (2)受控源 |
||
2 | 重点 |
(1)等效变换 (2)节点分析法和网孔分析法 (3)叠加定理 (4)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 (5)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
(1)强调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依据以及之间的内在规律。 (2)强调受控源的特性,多讲解例题,归纳含受控源电路的求解方法。 (3)强调理想变压器的特性,多举例讲解含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分析。 (4)配以课程设计,如电阻衰减网络的设计,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难点 |
(1)含受控源的电路分析 (2)含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分析 |
||
3 | 重点 |
(1)电容、电感元件的特性及其储能 (2)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
(1)强调电容、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2)强调三要素的物理意义,结合计算机分析软件演示暂态过程,配以动态电路的实验波形观测,加深对暂态响应的理解。 (3)配以课程设计,如设计一个简易微、积分器,使得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
难点 |
(1)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2)二阶电路的暂态响应 |
||
4 | 重点 |
(1)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2)阻抗和导纳的概念、两类约束的相量表示法 (3)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4)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5)耦合电感的特性、去耦等效以及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 |
(1)强调正弦稳态电路中描述功率的几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2)强调耦合电感的特性。 (3)加强练习题。 (4)结合电路实验,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理解 (5)配以课程设计,如滤波器的设计,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
难点 |
(1)正弦电路的功率 (2)非正弦稳态电路的求解 (3)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