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电子科技大学主流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校“3+6”核心课程之一,是“国家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核心建设课程,本课程实验教学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
1956年电子科技大学建校之初,就成立了电工基础课程组,面向全校开课,当时主要采用卡芝达洛夫等编写的苏联教材,林为干、蒋葆增亲自为学生开设本课程。1956年至1963年,电工基础教研室补充了大量教师,成为一支有50名教职工的队伍,主任唐翰青教授,副主任钟祥礼副教授。教师有虞厥邦、饶克谨、王兆明、程仁杰、古孝洪、兰家隆、胡翔骏、袁敬宏等,后许多成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骨干、领导。
1979年,电路基础选用南京工学院编《电路、信号与系统》;1982年,选用葛守仁编写《电路基本理论》的中译本,1984年,试点选用该书英文原版,并开始实行双语教学;1985年,开始试用“Linear and Nonlinear Circuits”(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原文教材);1990年,专业方向多样化发展,电路分析课程内容的要求不同,教材的选择也多样化,有:葛守仁编的《电路基本理论》,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等。1995年,随着教育部对专业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淡化专业,强调基础,学校在本门课程中首先实行了“首席教师”制,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统一评卷;1999年,应用胡翔骏编写教材《电路分析》,该教材不断改进,200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2年该教材获高等教育100门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建设;目前,在教材的应用上,采取多元化的态度,只统一教学大纲,不统一教材。
50多年来,本课程始终是我校学生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本门课程的建设,课程组早在1995年就实行“首席教师”制。多年来,坚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形成良好制度,经常开展教学讨论,每年修订一次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积极鼓励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坚持青年教师从事助教工作,保持一支动态稳定的教师队伍;坚持严格的考核制度;1996年,校优秀课程组,2003年,四川省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