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组积极组织与参与教学改革项目,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我们主持与主要参加的重要教改项目包括:
|
序号 |
项目名称 |
经费(万元) |
作用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1 |
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
2 |
负责、主研 |
教育部 |
2006-2008 |
2 |
《信号与系统》教学资源库建设——信号与系统库 |
1 |
负责、主研 |
教育部 |
2005-2006 |
3 |
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
0.3 |
负责、主研 |
教育部 |
2004-2006 |
4 |
通信工程专业专业规划研究 |
0.3 |
组织 |
教育部 |
2004-2006 |
5 |
理工科基地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
2 |
主研 |
教育部 |
2006-2008 |
6 |
四川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信号分析与处理教学团队”建设 |
10 |
负责、主研 |
教育部 |
2007 |
7 |
国家级第二特色专业“通信工程”建设 |
80 |
负责、主研 |
教育部 |
2007 |
8 |
《随机信号分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 |
|
主编 |
教育部 |
2005-2008 |
9 |
《信号分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 |
|
主编 |
教育部 |
2005-2008 |
10 |
《通信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 |
|
主编 |
教育部 |
2005-2009 |
(2)大力加强双语教学,形成教学改革的特色 课程组采用原版的国外优秀教材“Digital and analog communication systems”,全面实施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增强学生查询外文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各种学术观点,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动态,扩大专业视野,为学生以后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教案全部采用了英文,课堂教学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方式。通过精心的教学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准确理解技术内涵,理解新技术、新名词,以及直接阅读英语原文的能力。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改革以后,学院教务管理部门对于课程的双语教学部分调查统计(参见表一)表明:“通信原理”的双语教学达到了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预期目的。在包括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与多门省级精品课程的优秀课程中,教学效果处于优秀。
表一、学院双语教学调查统计表(588名学生)
教学效果评估 |
通信原理 |
学院平均水平 |
同比排名 |
满意和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和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对教师英语水平 |
2 |
92.8 |
7.2 |
86.5 |
13.5 |
对原版教材 |
1 |
91.8 |
8.2 |
78.9 |
21.1 |
对双语教学的适应性 |
1 |
94.6 |
5.4 |
92.7 |
7.3 |
师生互动与学生参与 |
2 |
93.0 |
7.0 |
92.3 |
7.7 |
对效果的总体满意 |
1 |
93.6 |
6.4 |
89.1 |
10.9 |
其中,参加统计的双语教学课程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以及其他课程1门。
(3)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程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本着紧跟通信技术与理论的新发展,结合我校本专业教学的具体特点与要求的原则,进行革新。 例如,李乐民院士指导课程组研究教材建设工作;国家级教学名师彭启琮教授指导教学方法研究。课程组多次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辅助教材建设、教辅软件设计、教研讨论、教学网络建设等,形成了集体交流、学习、观摩、研讨的良好制度,老师们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该项工作,课程组现营造起活跃的教研工作交流氛围,建立了定期教学研讨的机制。
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评教分数逐年稳步上升(见表二),教师们还发表了高质量的多篇教改教研论文(见表三)。 课程组还着重从教学设计上对学生评价进行改革,包括作业内容与批改方式,“一页纸开卷”考试方法等。详见教学设计。 表二、课程评教表
年度 |
参评学
生人数 |
参评教
师人数 |
平均分 |
最高评分 |
最低评分 |
90 分以上 |
80-90 分 |
80分以下 |
2004 |
511 |
9 |
88.38 |
91.64 |
83.89 |
4 |
5 |
0 |
2005 |
404 |
9 |
90.93 |
94.20 |
85.60 |
7 |
2 |
0 |
2006 |
319 |
6 |
91.55 |
93.60 |
85.90 |
5 |
1 |
0 |
2007 |
351 |
5 |
93.02 |
94.20 |
92.20 |
5 |
0 |
0 |
表三、教改教研论文
序号 |
题目 |
刊物名称 |
发表时间 |
作者 |
1 |
<本科毕业设计和实验室建设结合>模式的探索 |
实验科学与技术 |
2008 |
王琳、刘镰斧等 |
2 |
融多种教学法于<通信原理>课程的实践 |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
2007 |
王琳、刘镰斧等 |
3 |
浅谈〈通信原理〉课程教改的探索和体会 |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
2006 |
王琳、李晓峰、刘镰斧等 |
4 |
结合专业发展开展双语教学改革 |
电子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06 |
李玉柏、段景山、王军 |
5 |
实践双语教学改革,树立精品战略意识 |
第二届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
2006 |
刘镰斧、王琳 |
6 |
浅析〈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探索 |
第二届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
2006 |
王琳、李晓峰、刘镰斧 |
7 |
强化工程实践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
2006 |
饶力、刘镰斧、王琳、李晓峰 |
8 |
树立精品战略意识,进行专业建设,培养高水平通信人才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5 |
李玉柏、李晓峰、毛玉明、彭启琮 |
9 |
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及其专业人才需求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2005 |
李玉柏、彭毅、杨兵、欧蓓 |
10 |
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人才 |
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提高论文集 |
2005 |
李晓峰、徐岩、吕红胤 |
11 |
创新综合设计性实验建设初探 |
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论文集 |
2005 |
饶渐升、傅志中 |
12 |
结合专业发展开展双语教学改革 |
电子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04 |
李玉柏、段景山、王军 |
13 |
关于双语教学中实验环节的建设与实施 |
电子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会 |
2002 |
饶渐升、吴军蹄 |
14 |
电子设计竞赛与创新实验室建设 |
实验科学与技术 |
2005 |
林水生 |
15 |
课程组的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
2004 |
朱学勇 |
16 |
浅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改革 |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
2005 |
朱学勇 |
17 |
“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两课重叠内容的处理方法探讨 |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
2005 |
朱学勇 |
18 |
课程组的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
2004 |
朱学勇 |
(4)开展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
一直以来,课程组通过多方面的教材建设改善教学内容,并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推出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近年来编写的教材包括:
序号 |
教材名称 |
编著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备注 |
1 |
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 |
邵怀宗、李晓峰等改编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7 |
|
2 |
随机信号分析 |
李晓峰、李在铭、周宁、傅志中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7 |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一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
3 |
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教程 |
陈杰美、刘洪盛、饶渐升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6 |
|
4 |
信号分析 |
彭启琮、邵怀宗、李明其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6 |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一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
5 |
光纤技术 |
饶云江 |
科学出版社 |
2006 |
|
6 |
光纤光栅原理及应用 |
饶云江、王义平、朱涛 |
科学出版社 |
2006 |
|
7 |
通信系统工程 |
周宁、李晓峰改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5 |
|
8 |
光纤传感器进展 |
饶云江、在靳伟等 |
科学出版社 |
2005 |
|
9 |
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中信号处理新进展 |
刘郁林、邵怀宗译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4 |
|
10 |
随机信号分析 |
李在铭、李晓峰、周宁、傅志中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4 |
|
11 |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英语(双语)教学指南与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实践 |
吴军蹄、饶渐升等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2 |
|
12 |
DSP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彭启琮、李玉柏、管庆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 |
|
13 |
实时信号处理 - 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李玉柏、杨乐、李征等译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2 |
|
14 |
数字图像处理、压缩与识别技术 |
李在铭、李晓峰等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0 |
|
15 |
快速自适应信息处理 |
陈尚勤、李晓峰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1993 |
全国高技术重点图书 |
16 |
高速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 TMS320 系列 DSP ) |
汪亚南、王新杨、李晓峰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1991 |
|
17 |
随机信号分析及工程应用 |
李在铭、张全芬、李晓峰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1990 |
|
18 |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 |
李广军、林水生等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7 |
|
19 |
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 |
李广军、林水生等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5 |
|
20 |
计算机通信网接口技术 |
李广军、林水生等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4 |
|
21 |
信号与系统分析 |
朱学勇等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0 |
|
22 |
信号与系统 |
朱学勇等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1998 |
|
(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
“通信原理”课程既是基础理论课程,又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为此,我们十分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利用课程的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并结合学院大型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实验基地,设立了较为完善的配套试验。改革中重点开展了学生参与现行科研项目及各种竞赛的尝试: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各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接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现行科研项目的工作。
课程组策划了“学生走进实验室”活动,让学生进入教学实验室以外的其它通信实验室,直接参与或开展有助于通信原理知识学习和运用的扩展实践或科研活动,让学生接触到当前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了解通信发展的趋势,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下面是学生走进电子科技大学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光交换实验平台上开展光纤通信系统方面的扩展实验的实验活动照片:
(6)丰富教学资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利用的网络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系统”、“网络学堂”和“教师社区”。本课程运用“教学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解决了全院学生跨专业选课问题。“网络学堂”中包含有本课程组经过多年努力开发的课程电子资源:教学计划、电子教案、课程文本、课程视频、实验指导、习题考试、讨论答疑、学生作品、专题探讨等等。“教师社区”为教师开辟的个人网页,建立了与学生教学互动的良好机制,教师可以在此给学生发布课件、收发作业、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