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Language="C#" ContentType="text/html" ResponseEncoding="gb2312" %> 光纤通信精品课程
 
 
 
您正在>>历史回顾
历 史 回 顾
 

  《光纤通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工程与光通信方向)、光信息科学

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

  电子科技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开设《光纤通信》课程,具有近20年的历史。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电子科技大学(当时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光电信息

学院(当时的光电子技术系)就为激光专业开设了《介质光波导理论》这门课程,

主要讲授平板波导理论、矩形波导理论和光纤波导理论,并开设了光纤的一些基础

实验主要包含光纤的连接技术、光纤损耗测试、多模光纤带宽测量,以及多模和单

模的光学参数测量,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培养了一批从事光纤通信工作的专业

人才,为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在当时的条

件下,无论理论内容还是实验内容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单模光纤的截止波长测

量为部颁标准提出了参考依据。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及相关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在科学研究和人才需求的牵引下,从上世纪90初开

开设“光纤通信”类系列课程,课程覆盖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由浅到深,由工程到理

论前后开设了“光纤通信工程”、“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系统”和“光纤通信”等课程。

  近30年来,本课程组结合本科生的特点和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围绕基础理论、系统设计和实验教

学,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完善教材建设,完成的教学研究工作如下:

  1. 在早期的课程教学中,缺乏国内编著的教材,基本上使用自己编的讲义。为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

要,于1994年出版了由当时的主讲教师邱昆教授编写的教材《光纤通信导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该教材注重物理概念,思路十分清晰,并有较 强的时代感。在当时为国内少有的该领域的著作。

  2. 2000年后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和光放大技术(EDFA)成为了现代光纤通信重要支柱,课程

组教师研究决定将这两部分内容加入教案,组成了光纤通信新技术这一章,结合实际需求将研究生的部

分教学内容下放到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了电子科技大学专业课与时具进的教学理念。

  3.从2001年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并着力建设“光纤通信”课程的网络资源。该资

源于2001年开始逐步在电子科技大学教师社区和网络学堂平台上顺利运行,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时间利用

该网络资源预习、自学、复习、提交作业、了解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以及与老师进行网上的互动等。

  4. 2002年学校投入80万人民币对光纤通信实验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安排新增8个实验项目,重点突

出波分复用技术和传输系统技术,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同时,依托“光纤通信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保证了该课程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并使学生接触到一些先进实验设备和前沿的科

研条件。

  5. 光纤通信技术和光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组教师研究决定再次更新教材,由邱昆、王晟、邱

联合编写了现在使用的《光纤通信系统》(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这本教材。新增加了光网

络、光交换、光纤接入网、光以太网等前沿内容。

  6. 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上世

纪80年代主讲教师为刘树杞教授、梅克俊教授、陈思珍高工、邱琪讲师等。90年代的主讲教师为邱琪副

教授、邱昆教授、周晓军教授、严高师副教授等。2000年以来主讲教师为邱琪教授、严高师副教授、史

双瑾讲师、周建华讲师、兰岚讲师、周晓军教授、邱昆教授等。目前,课内容的覆盖面变宽、实验增多

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授课老师增加为6人,并吸收了在光纤通信领域颇有成就的几位教授、博导参与了教

学及实验指导工作
,同时,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成长,使得整个教学队伍日益壮大,现有教授4名、副教

授2名、讲师4名,助教1名,组成具有活力的教学小组,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批教学、教

研和科研成果。

 



copyright@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光纤通信》课程组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