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课程介绍
    • 历史沿革
    • 教学大纲
    • 教学安排
    • 课程规划
    • 政策措施
    • 同比水平
  • 教学队伍
    • 课程负责人
    • 主讲教师
    • 队伍结构及素质
    • 教改与教研成果
  • 教学内容
    • 课程内容
    • 内容组织与安排
    • 实验教学大纲
    • 电路分析实验
    • 电路仿真实验
    • 实验教材建设
    • 实践教学
    • 电子教案
  • 教学条件
    • 教程及相关资料
    • 实践教学条件
    • 网络教学环境
    • 网络学堂
  • 教学方法和手段
    • 教学设计
    • 教学方法
    • 教学手段
  • 教学效果
    • 同行评价
    • 校内督导组评价
    • 学生评教
    • 录像资料评价
    • 成果展示
  • 课程特色
  • 申报书
 
  • 历史沿革
  • 教学大纲
  • 教学安排
  • 课程规划
  • 政策措施
  • 同比水平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电路分析基础
英文名称: Basis Theory of Circuits Analysis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通信、机电一体化、数控等各类电子相关专业
学时:72 学分:4.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
编写人:董昕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通信类专业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电路理论的入门课程,着重讨论线性非时变的集中参数电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分析实际电路准备必要的电路基础知识。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计算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 课堂理论教学(64学时)

① 电路的基础知识:(8学时)

绪论、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功率(2学时)。
基尔霍夫定律,电阻元件,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受控源(4学时)。
两类约束与电路方程,线性与非线性电阻的概念(2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电路模型,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功率。熟悉基尔霍夫定律,电阻元件,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受控源。应用等效的概念简化分析电路。熟练掌握节点分析法,网孔分析法,及其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② 电阻电路分析:(18学时)

等效的概念,线性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实际电源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2学时)。
支路电流法,节点分析法,网孔分析法,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6学时)。
线性电路与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6学时)。
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关系,理想变压器的两个基本性质以及含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分析。(2学时)。
替代定理,双口网络(2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分析方法。熟悉理想变压器,了解替代定理,双口网络。

③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12学时)

电容的电压电流关系,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电容与电感的储能,一、二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4学时)。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用三要素法求解一阶电路的响应(6学时)。 RLC串联电路(2学时)。

教学要求:熟悉电容与电感元件,并应用微分方程分析电路。掌握一阶电路,特别是应用三要素法分析一阶电路。了解RLC二阶串联电路。

④ 正弦稳态分析:(26学时)

正弦时间函数的相量表示,有效值相量,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二端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6学时)。

阻抗与导纳,正弦稳态电路分析(4学时)。

RLC串联谐振电路分析,谐振角频率,品质因素,通频带,带通滤波特性,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平均功率,功率因素,最大功率传输(共轭匹配),三相电路(10学时)。

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同名端,耦合系数,耦合电感的串联和并联,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电路,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4学时)。

用叠加定理计算非正弦稳态电路的电压电流,非正弦稳态电路的平均功率;功率因数补偿问题(2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正弦函数,及其相量表示,基尔霍夫定律相量形式。熟悉阻抗与导纳,正弦稳态电路分析。掌握正弦稳态分析法。理解RLC串联谐振电路,谐振角频率,品质因素,通频带,带通滤波特性,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平均功率,功率因素,最大功率传输(共轭匹配),三相电路(10学时)。理解耦合电感,掌握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了解非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非正弦稳态电路的平均功率,功率因数补偿问题。

2. 课堂习题课(4学时)

电阻电路、一阶电路(2学时),正弦稳态电路、去藕电路(2学时)。

注:以上计划学时数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3.电路分析基础实验(4学时)

三、考核形式

(1) 平时作业(占总成绩15%)(任课教师评定)

(2)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5%)(任课教师阅卷)

(3)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全体任课教师统一阅卷)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 教材

《电路分析》,胡翔骏,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参考教材和资料

[1] 《电路分析基础》,李翰荪,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2] 《电路》,邱关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