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课程介绍
    • 历史沿革
    • 教学大纲
    • 教学安排
    • 课程规划
    • 政策措施
    • 同比水平
  • 教学队伍
    • 课程负责人
    • 主讲教师
    • 队伍结构及素质
    • 教改与教研成果
  • 教学内容
    • 课程内容
    • 内容组织与安排
    • 实验教学大纲
    • 电路分析实验
    • 电路仿真实验
    • 实验教材建设
    • 实践教学
    • 电子教案
  • 教学条件
    • 教程及相关资料
    • 实践教学条件
    • 网络教学环境
    • 网络学堂
  • 教学方法和手段
    • 教学设计
    • 教学方法
    • 教学手段
  • 教学效果
    • 同行评价
    • 校内督导组评价
    • 学生评教
    • 录像资料评价
    • 成果展示
  • 课程特色
  • 申报书
 
  • 课程负责人
  • 主讲教师
  • 队伍结构及素质
  • 教改与教研成果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教育部对本科《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并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科学地建立了一套以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层次化、立体式的课程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路分析课程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内容较多。因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教学内容、要求程度等做一些调整,以缓解学时太少带来的压力。精选核心内容、压缩或删除陈旧和重复内容,吸收现代科技发展成果、重组知识单元。
  在教材方面,本课程使用由胡翔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路分析》,该教材经过多年的改进和发展,当属国内一流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学工具,更是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使用精品教材,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思维、掌握先进知识的高水平人才。
  同时,课程组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了配套的实验教材《电路分析实验指导书》。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电子技术基础操作部分,包括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其检测、印制电路板的制作、通用电子仪器及其应用、技能训练。第二部分为电路实验部分,包括电路实验的基础知识、直流电路实验单元、Multisim2001电路分析软件应用、交流电路实验单元。本书既包含有基本实验,用于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验证电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包含有属于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并结合电路仿真软件的应用,充分运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工具进行辅助分析和设计。本书紧密围绕电路实验的教学大纲,坚持“巩固理论,加强实践”的原则,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肯定,从实际使用的效果可以看到,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和锻炼。

   2.应用型人才实验培养方案的改革
  独立学院有其自身的办学要求和办学规律。完成理论教学只是达到专业设置和课程培养预期目标的一部分。实验教学能否贯彻落实,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本课程具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现有电子电工实验室、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总面积约150 平方米,共有仪器设备400多台,计算机200台,总资产投资达到了200多万,可同时容纳80人。
  因此,课程组充分利用我院实验室资源,始终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如何打破旧的实验模式,如何构筑现代电工电子实验课程体系的知识平台、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创新和实践,创建了一套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实验培养体系。
  (1)改革原有电路实验教学体系,构筑起现代电路实验课程体系的知识平台。
  根据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和生源特点,取消陈旧过时的实验内容,强调实用性和工程性,使实验内容能灵活跟踪电工技术的新发展。构建以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从接受知识的传承和知识积累转向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2)建立起一套符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电路实验“层次化”教学方案。
  为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知识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课程组设计了基础实验、选做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等三个层次共28个实验项目。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实验,以单元电路和基本操作训练为主,教师给予较具体的指导,主要是巩固、加深所学电工电子基本理论,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基础实验融设计型与验证型实验于一体,巧妙构思和组织实验内容,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课程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第二个层次是选做实验,以简单综合性实验为主,在教师给予原理和方法的原则指导下,要求学生自拟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科学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设计和独立工作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开放性实验,属于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多数内容是电工电子新技术实际应用的简化模型。实验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还有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学实验指导书,自己查资料,独立完成。目的是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充知识,熟悉工业前沿的电工电子新设备、新技术,开拓知识面,进行系统和工程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
  这些实验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课程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已在连续三年来对全系4个专业1000多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中产生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3)在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本课程实验指导书对每一实验都设置了必做、选做和自选三个内容,其中,选做内容是给有余力的学生增加的实验内容,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自选实验是指在课程范围内,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提前两天把实验设计交给实验教师,由实验员准备实验器材),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实验。这种设置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激发起创新的热情与自信。

  3.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1)引入计算机仿真实验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课程组引入Multisim2001电路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机仿真虚拟实验。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仿真实验是在虚拟电子实验室进行的,内容体现综合性,注重加强系统观念的培养和系统设计方法的训练。从选题、方案设计、程序调试、设计报告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进入电路分析实验室进行实际实验之前,通过虚拟实验的训练,也有效避免了实验室元器件的损坏。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课程组通过课程设计,各类科技竞赛、组建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等一系列措施,将现有的实验教学环节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一个进行科技活动热身的平台,它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解决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脱节的难题。
  (3)举办专业技能培训讲座
  我系定期选聘一些行业专家开展电子技术、电路设计方面的专业培训讲座,并定期举办电路设计、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培训班。这些措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从而实现兴趣提升成能力,特长发展为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