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课程介绍>>发展历程
工程制图课程历史沿革
工程制图作为高等工科学校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教育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我校一门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建设水平高的重要公共基础课。我校从五十年代中期建校开始就建立制图教研室,并开设了面向非机械类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及面向机械类的《机械制图》课程,通过几代教师的努力,从教材编写,举办进修班,潜心研究教学方法,进行图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学术研究,为课程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工程制图课程均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该课程的发展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1. 1957~1980年(文革期间除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工程制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的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该模式的框架和体系,没有大的变化,整个课程从教学大纲、教学环节、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基本上照搬苏联的一套。机类教学分《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两门课程,采用原大连工学院编写的教材,电类教学采用本校编印的讲义与习题集。机类总学时数为160,电类总学时数为80。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适当采用电影教学与幻灯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2. 1980~1990年
1981年在总结教学改革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明确提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机类总学时数为120,电类总学时数为68。增加了计算机绘图的相关内容,从演示实验到安排学生上机等方面都进行了内容的更新;而文革中被大量精简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补充,适当提高作业的难度和要求。其间组织编写教材《工程制图》及《工程制图习题集》(电类),1990年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此期间举办了工程制图教师进修班,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研讨学习班,自制了各种上课用的投影胶片,进行了大量的模型室更新,研制了《工程制图》考试题库,并被国内多所高校采用。
3.1990~2000年
从教学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及实验室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申请立项《工程制图》课程建设是211工程建设子项目之一,历经三年时间,通过全面规划实施完成,为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配合新的教学模式,编写的教材有《工程制图》、《工程制图习题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习题集》,《计算机绘图AutoCAD R14基础教程》共五本教材,其中《工程制图》教材及习题集获99年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并用AutoCAD绘图软件开发了一套课件,及习题解答库,并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加强计算机绘图实验室的建设。
4.2000年~至今
我们在对国内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对该门课程的改革设想,着眼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系列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工程制图课程改革计划,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和新教学大纲,加强计算机绘图部分内容。编写了新的教材和习题集,开发了使用更为方便的PPT课件;研制了新的高水平的网络课件,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了多媒体教学网站。学校的计算机中心为我们课程提供了良好的上机条件,使我们的改革能顺利进行,该门课程作为全校统考课程,采取统一阅卷,从出考题,成绩统计到学生成绩分析全部实现了计算机化,保证了考试的可信度,科学性。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有效的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对学生进行的工程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图学教育从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育,向以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教育转化。在此期间出版了5本教材,其中现代工程设计制图教材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课程的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并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工程制图作为高等工科学校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教育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我校一门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建设水平高的重要公共基础课。我校从五十年代中期建校开始就建立制图教研室,并开设了面向非机械类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及面向机械类的《机械制图》课程,通过几代教师的努力,从教材编写,举办进修班,潜心研究教学方法,进行图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学术研究,为课程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工程制图课程均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该课程的发展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1. 1957~1980年(文革期间除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工程制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的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该模式的框架和体系,没有大的变化,整个课程从教学大纲、教学环节、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基本上照搬苏联的一套。机类教学分《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两门课程,采用原大连工学院编写的教材,电类教学采用本校编印的讲义与习题集。机类总学时数为160,电类总学时数为80。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适当采用电影教学与幻灯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2. 1980~1990年
1981年在总结教学改革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明确提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机类总学时数为120,电类总学时数为68。增加了计算机绘图的相关内容,从演示实验到安排学生上机等方面都进行了内容的更新;而文革中被大量精简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补充,适当提高作业的难度和要求。其间组织编写教材《工程制图》及《工程制图习题集》(电类),1990年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此期间举办了工程制图教师进修班,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研讨学习班,自制了各种上课用的投影胶片,进行了大量的模型室更新,研制了《工程制图》考试题库,并被国内多所高校采用。
3.1990~2000年
从教学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及实验室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申请立项《工程制图》课程建设是211工程建设子项目之一,历经三年时间,通过全面规划实施完成,为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配合新的教学模式,编写的教材有《工程制图》、《工程制图习题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习题集》,《计算机绘图AutoCAD R14基础教程》共五本教材,其中《工程制图》教材及习题集获99年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并用AutoCAD绘图软件开发了一套课件,及习题解答库,并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加强计算机绘图实验室的建设。
4.2000年~至今
我们在对国内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对该门课程的改革设想,着眼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系列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工程制图课程改革计划,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和新教学大纲,加强计算机绘图部分内容。编写了新的教材和习题集,开发了使用更为方便的PPT课件;研制了新的高水平的网络课件,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了多媒体教学网站。学校的计算机中心为我们课程提供了良好的上机条件,使我们的改革能顺利进行,该门课程作为全校统考课程,采取统一阅卷,从出考题,成绩统计到学生成绩分析全部实现了计算机化,保证了考试的可信度,科学性。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有效的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对学生进行的工程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图学教育从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育,向以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教育转化。在此期间出版了5本教材,其中现代工程设计制图教材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课程的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并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