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经历
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专用设备专业学习。
本科毕业时被推荐为免试硕士研究生,保留入学资格到位于贵州省都匀市的国营4506厂工作两年。
1989年9月至1992年4月在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2年至今一直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
1996年7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1年7月晋升教授。
2004年8月至2005年2月在英国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做访问研究。
1999年至2005年担任副院长(副主任)。
1998年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第二期人才工程。
2000年被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四川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入选第五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社会兼职
现应邀为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评议专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
教学情况
讲授的课程有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现代工程设计制图”、“机械制图”,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制造技术基础”、专业课“半导体制造技术”和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微机电系统导论”。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四篇,参与编写四本教材,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两人次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
科研情况
研究方向:为机电系统精密测控技术及新型MEMS器件。
针对我国汽车后桥主减速器装配中长期存在的质量、效率矛盾,提出了基于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的动态选垫原理,采用振动检测方法客观地评价齿轮和减速器的传动质量,突破依赖操作者主观感觉的传统工艺,主持研制系列测试装配设备18台套,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已被成功应用于东风汽车公司、一汽集团、南方汽车集团等多家企业,“汽车主锥动态模拟选垫测试系统研制”项目获199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后桥总成自动测试装配系统”项目获1999年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省部级鉴定5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
负责的“MEMS中基于多模谐振的超声波悬浮颗粒分离方法研究”项目提出了基于二维简正模态的分离方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申请的发明专利1项已公开, “用LCR超声波测量应力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电子科技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提出了基于LFMCW的声传播时间测量方法,申请的发明专利1项已公开。
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合计30余篇,已有11余篇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代表性论文:
1. Study on the Laminar Flow in MEMS Separator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Normal modes.IEEE ICMA 2008;
2. Study on Shear Stress Measurement with LCR Wave from Surface Based on LFMCW. IEEE ICMA 2008;
3. Study on the Method to Fault Diagnosis for the Final Drive Assembly. As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chatronics 2008, Hokkaido University, Sapporo, Japan,P334-339;
4. 用临界折射纵波测量切向应力时的影响因素研究.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Vol27,No.7pp886-890;
5. L_(CR)波切向应力检测系统的声时测量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Vol37,No.1pp141-144;
6. 汽车主减速器结构振动在线监测系统研制. 噪声与振动控制27(4)(2007)54-57;
7. Study on energy stored in thin layers of MEMS ultrasonic resonance separation.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4(2)(2006) 181-186;
8. A Way to Detect the Quality of Main Retarder in Automobile Drive Shaft with Vibration Analysing. IEEE ICMA (2005)782-786;
9. 一种改进的通用型主锥选垫机原理及实现.汽车技术.2004(1)35-41;
10.汽车主锥齿轮总成的刚度优化调节技术.汽车技术.1998(7)28-30.
获奖情况:
1.汽车主锥动态模拟选垫测试系统研制”项目获199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汽车后桥总成自动测试装配系统”项目获1999年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通过省部级鉴定5项;
4.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
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专用设备专业学习。
本科毕业时被推荐为免试硕士研究生,保留入学资格到位于贵州省都匀市的国营4506厂工作两年。
1989年9月至1992年4月在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2年至今一直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
1996年7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1年7月晋升教授。
2004年8月至2005年2月在英国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做访问研究。
1999年至2005年担任副院长(副主任)。
1998年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第二期人才工程。
2000年被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四川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入选第五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社会兼职
现应邀为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评议专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
教学情况
讲授的课程有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现代工程设计制图”、“机械制图”,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制造技术基础”、专业课“半导体制造技术”和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微机电系统导论”。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四篇,参与编写四本教材,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两人次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
科研情况
研究方向:为机电系统精密测控技术及新型MEMS器件。
针对我国汽车后桥主减速器装配中长期存在的质量、效率矛盾,提出了基于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的动态选垫原理,采用振动检测方法客观地评价齿轮和减速器的传动质量,突破依赖操作者主观感觉的传统工艺,主持研制系列测试装配设备18台套,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已被成功应用于东风汽车公司、一汽集团、南方汽车集团等多家企业,“汽车主锥动态模拟选垫测试系统研制”项目获199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后桥总成自动测试装配系统”项目获1999年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省部级鉴定5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
负责的“MEMS中基于多模谐振的超声波悬浮颗粒分离方法研究”项目提出了基于二维简正模态的分离方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申请的发明专利1项已公开, “用LCR超声波测量应力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电子科技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提出了基于LFMCW的声传播时间测量方法,申请的发明专利1项已公开。
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合计30余篇,已有11余篇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代表性论文:
1. Study on the Laminar Flow in MEMS Separator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Normal modes.IEEE ICMA 2008;
2. Study on Shear Stress Measurement with LCR Wave from Surface Based on LFMCW. IEEE ICMA 2008;
3. Study on the Method to Fault Diagnosis for the Final Drive Assembly. As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chatronics 2008, Hokkaido University, Sapporo, Japan,P334-339;
4. 用临界折射纵波测量切向应力时的影响因素研究.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Vol27,No.7pp886-890;
5. L_(CR)波切向应力检测系统的声时测量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Vol37,No.1pp141-144;
6. 汽车主减速器结构振动在线监测系统研制. 噪声与振动控制27(4)(2007)54-57;
7. Study on energy stored in thin layers of MEMS ultrasonic resonance separation.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4(2)(2006) 181-186;
8. A Way to Detect the Quality of Main Retarder in Automobile Drive Shaft with Vibration Analysing. IEEE ICMA (2005)782-786;
9. 一种改进的通用型主锥选垫机原理及实现.汽车技术.2004(1)35-41;
10.汽车主锥齿轮总成的刚度优化调节技术.汽车技术.1998(7)28-30.
获奖情况:
1.汽车主锥动态模拟选垫测试系统研制”项目获199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汽车后桥总成自动测试装配系统”项目获1999年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通过省部级鉴定5项;
4.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