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课程学习指导>>现代工程设计制图(32学时)课程学习指导
现代工程设计制图(32学时)学习指导
32学时电子类专业
电子科技大学
第1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 授课内容:
《技术制图》国家标准制定了绘制图样的一系列标准,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在绘制工程图样时,必须严格遵守该标准的有关规定,本章主要介绍了制图的基本规则;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部分内容将放在以后相关章节讲。
1.1 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本节主要讲述了对于制图过程中图纸幅面的大小、格式、比例,字体和线条的规定以及尺寸标注的国家标准。
1.2 制图方法与技能
本节主要介绍了一些主要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徒手绘图的方法。
1.3 几何作图
通过示例分析的方法讲解了几种常用的平面几何图形的画图方法和步骤。
目的要求:
1.了解、遵守制图国标有关图幅、比例、字体规定;
2.认识各类图线和它们的用途,能选用合适的工具正确绘制粗实线、虚线、点画线;
3.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做到图线分明、字体工整、图面整洁美观;
5.了解制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重点:
1. 掌握国标的一些基本规定;
2. 重点掌握正确使用图线;
难点:
1. 国标规定在绘图中的应用;
2.正确使用各类图线。
学习方法指导:
1. 国家标准应当成技术法规坚决执行,常用的制图国家标准需要记;
2.要准备适当的绘图用具。
本章主要作图练习:
1.字体(主要是数字、拉丁字母、长仿宋体)的练习;
2.图线(主要是粗实线、细实线、虚线、细点画线)练习;
3.圆弧连接作图练习;
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准备好本课程需自备的绘图仪器、工具和用品。
第2章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授课内容:
本章是正投影法最基础的理论,重点讨论了空间几何元素点、线、面在三面投影体系中的投影规律及投影图的作图方法,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的投影特性及在平面上取点及直线的作图方法,熟练掌握这些内容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2.1 投影法的基本概念
投影法根据自然现象,并经过科学抽象总结出来的,本节主要讲述了物体的投影原理和工程中经常使用的几种投影方法。
2.2 点的投影
本节通过典型的示例讲述了点在三投影体系中的投影特性和空间内两点之间的的相对位置的表达方法。
2.3 直线的投影
本节主要讲述了直线在三投影体系中的投影特性,并且根据直线相对于投影面位置的不同,将直线划分为一般位置直线、投影面的平行线和投影面的垂直线,总结了这三种直线的投影特性,不同相对位置两条直线的投影特性。
2.4 平面的投影
本节讲述了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根据平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将平面分为一般位置平面、投影面的平行平面和投影面的垂直平面,总结了这三种平面的投影特性及如何在平面上取点、取线的方法。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规律,作图方法;
2. 熟练掌握各种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作图方法;
3. 掌握两直线的相对位置的投影特性,作图方法;
4.能根据投影图对空间两直线的相对位置进行判断;
5. 掌握在直线上取点,在平面上取点及直线的作图方法。
重点:
1. 重点掌握正投影法的原理及特性,建立初步的空间投影概念;
2.重点掌握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规律,作图方法,难点是投影规律中的宽相等;
3. 熟练的运用点、线、面各种位置的投影特性进行作图。
难点:
1. 投影规律在绘图中的应用,尤其是宽相等比较容易出错;
2. 掌握面上取点的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
1.在学习总结该章内容时,要特别注意“空间几何元素”与“平面投影特性”的相互对应关系,建立初步的空间想象与空间分析能力;
2.点的投影是研究直线、平面和立体投影的基础,要熟练掌握点的投影规律及由空间点绘制投影图的方法;
3.熟练掌握各种位置的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能根据投影图想象出它们的空间位置。
主要作图练习:
1.根据轴测投影图画点的三面投影;已知点的两投影,完成其第三投影,或已知点
的三坐标,完成其三面投影;
2. 完成直线的三面投影及找出直线上点的投影,判断直线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3. 完成面的三面投影及找出面上点的投影。
参考书目:
1. 《制图标准手册》丁红宇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年
2. 钱志峰,刘苏主编,《工程图学基础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第3章 立体的投影 授课内容: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体的三等投影关系,常用平面立体和回转体的形成,投影特性及在体表面上取点、取线的方法,该部分内容是今后学习截交线、相贯线和组合体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3.1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本节主要讲述了体的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3.2 平面基本体
平面基本体是由若干个平面所围成的立体,画平面基本体的投影图时,只要画出组成平面基本体的平面和棱线的投影,然后判别可见性,将可见的棱线投影画成实线,不可见的棱线投影画成虚线,掌握在平面基本体上取点、线的方法。通过举例说明简单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 。
3.3 回转体
本节主要讲述常见回转体(圆柱体、圆锥体、圆球)的形成、投影特性及画法(特别是回转体轮廓线的投影),及不同回转体在面上取点和取线的作图方法。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2.熟练掌握平面立体的投影特性和画法,掌握在面上取点、取线的作图方法;
3.熟练掌握常见回转体(圆柱、圆锥、球、)的投影特性和画法,掌握在面上取点、取线的作图方法;
4.掌握简单平面立体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
重点:
1.熟练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三等投影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基本慨念之一,其中的难点是俯视图与左视图宽相等以及它们的前后对应关系。
2.熟练掌握平面基本体的画法及面上取点、取线的方法。
3.熟练掌握常见回转体(圆柱体、圆锥体、圆球)的投影特性及画法,及在面上取点和取线的方法,注意不要漏画回转轴的投影和圆的一对垂直的中心线。
4.运用投影规律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
1.圆锥体、圆球面上取点、取线方法的掌握;
2.掌握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的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
1. 三等投影规律: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这三条投影规律是体的投影部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画图和看图的反复实践,逐步达到熟练和融会贯通的程度。
2.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和建立体和三视图的对应和转换关系。
3.画平面立体的投影,实质上就是画出组成平面立体的各平面的投影,一般只需画
出各棱面、棱线和顶点的投影,并判别可见性,就能画出平面立体的投影。其中棱柱应用广泛,其投影图画法是重点,应熟练掌握。
4.掌握常见曲面立体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其中圆柱体广泛应用,为重点掌握内容。
主要作图练习:
1. 完成平面立体、回转体的三视图;
2. 平面立体、回转体表面取点、取线的作图方法;
3.简单组合体的画图;
4.根据轴测图补画简单组合体视图中所缺的图线;
5.参照轴测图补画物体的三视图。
参考书目:
1.王成刚,张佑林,赵奇平等主编,《工程图学简明教程》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出版社 2002年
2.钱志峰,刘苏主编,《工程图学基础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第4章 立体表面的交线 授课内容:
本章重点讨论了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所形成的截交线和立体与立体表面相交所形成的
相贯线,分析了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性质,画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方法和作图步骤。
4.1 平面立体的截切
本节讨论了平面立体被平面切割后,所产生的截交线是由直线组成的平面多边形,多边形的各边是立体表面与截平面的交线,而多边形的各顶点是立体各棱线与截平面的交点,因此求截交线实际是求截平面与平面立体各棱线的交点,或求截平面与平面立体各表面的交线。
4.2 回转体的截切
平面与回转体相交所得的截交线是平面和回转体表面的共有线,截交线上任意点都是它们的共有点。截交线的形状取决于回转体的形状及其截平面的相对位置。
求回转体截交线的方法和步骤是:
(1)分析被截基本形体和截平面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判断截交线的形状。
(2)确定作图方法:利用积聚性直接求点或利用辅助线和辅助面求点。
(3)画图顺序为:求特殊点,求一般位置点,判别截交线的可见性,依次光滑连接各点。
4.3 两回转体相交
1.两回转体相交所形成的相贯线有以下性质:
(1)一般情况下,相贯线是封闭的空间曲线,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平面曲线或直线;
(2)相贯线是两回转体表面的共有线,也是相贯体两表面的分界线,所以相贯线上所有点是两回转体表面上的共有点。
2.相贯线的作画方法
(1) 立体的投影分析和相贯线的特性分析;
(2)确定作图方法 可用面上取点方法或辅助线,辅助平面法作图,选择辅助平面法的原则是辅助平面与两立体表面交线的投影应为直线或圆;
(3)画图顺序为:求特殊点,求一般位置点,判别相贯线的可见性,依次光滑连接各点。
本节通过典型例题,介绍一些常见的两回转体相交的相贯线画法及特殊情况下相贯线的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平面截切平面立体的作图方法。
2.掌握用特殊位置平面截切回转体,求截交线的方法和步骤,重点掌握求圆柱体截交线;
3.掌握两轴线正交回转体相贯线的基本作图方法,重点掌握圆柱体与圆柱体垂直正交求相贯线的方法;
4.掌握交线可见性判断及轮廓线的处理;
5.掌握特殊情况下相贯线的画法。
重点:
1.重点掌握棱柱体被切口、开槽的画法;
2.掌握用平面截切回转体的截交线画法,重点掌握圆柱体的截切画法;
3.重点掌握圆柱体与圆柱体垂直正交求相贯线的方法;
4.掌握特殊情况下相贯线的画法。
难点:
1.回转体的截交线画法,尤其是圆锥体和球体的截交线画法较难掌握;
3.圆柱体与圆柱体相贯线画法的灵活应用。
学习方法指导:
1.对基本形体面上取点的方法要熟练掌握;
2.掌握求截交和相贯线的基本方法,尤其是特殊点一定不要搞错;
3.做题时可参看书上图例所用的方法和步骤来完成练习,注意检查轮廓线的投影长度;
4.多看截交线和相贯线的实物模型及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三维模型库,对截交和相贯增加感性认识。
主要作图练习:
1.截平面截切棱柱、棱锥的三面投影,主要是长方体被多个平面截切口、开槽;
2.求平面截切圆柱、圆锥、圆球后的三面投影;
3.立体与立体相交,求相贯线画法,主要是圆柱体与圆柱体相贯;
4.补画视图中所确少的图线;
5.已知两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
参考书目:
1.王成刚,张佑林,赵奇平主编,《工程图学简明教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邹宜侯,窦墨林主编,《机械制图》第5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5 章轴测图 授课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轴测图的形成,基本投影特性,正等测图和斜二测图的轴间角、轴向伸缩系数以及这两种轴测图的画法。轴测图由于具有立体感,常作为工程中的辅助图样。
5.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本节主要介绍了轴测图的形成,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的概念以及轴测图的投影特性。
5.2 正等轴测图画法
本节主要介绍了正等轴测图的形成、其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画轴测图的方法和步骤。
目的要求:
1.了解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
2.掌握正等测图的作图方法。
重点:
1.重点掌握平面立体正等测图的作图方法;。
难点:
1.组合体正等轴测图的作图方法;。
1.回转体正等轴测图作图方法的掌握。
学习方法指导:
1.充分利用轴测投影的“平行性、定比性和沿轴向测量”三条特性;
2.画轴测图时要注意坐标原点的位置的选择,以便于度量和绘图;
3.轴测图中一般不画虚线,为了提高画图速度,建议采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步骤画图;
4.注意在绘制轴测图时要灵活运用坐标法、切割法,组合法进行作图;
5.注意画正等测图时,位于或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轴测投影椭圆的长短轴方向和画法。
本章主要作图练习:
1.已知物体的三视图,作其正等测图;
参考书目:
1.邹宜侯,窦墨林主编 机械制图,第4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王巍,钱可强主编, 机械工程图学,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
第6章 组合体 授课内容:
本章重点分析了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绘制和阅读组合体的视图, 以及组合体的尺寸标注等问题。
形体分析法--分析组合体各组成部分的形体、组合方式、表面过渡关系以及形体的相对位置进行画图和读图的方法。
线面分析法--根据组合体表面的投影特性(积聚性、实形性和类似性),分析表面的性质、形状和相对位置进行画图和读图的方法。
6.1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及其表面的连接关系
根据形体组合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叠加和切割两类。基本形体经组合后,邻接表面可能产生相接不平齐、相接平齐、相切和相交四种形式,举例分析了这些组合形式及表面连接形式的作图方法。
6.2 组合体视图的画法
1 对以叠加为主的组合体,主要运用形体分析法,了解各部分表面的连接关系,相互位置,先画主要形体,后画次要形体,先画具有形状特征的视图,并尽可能几个视图联系起来画。
2 对切割式的组合体,主要运用线面分析法,选择一个合理的基本形体,在此形体基础上逐步切割,画出斜面、交线、切口等的投影,可根据面的投影特性,分析这些复杂部分的投影是否正确。
6.3 看组合体视图
读图时一般从形状特征视图和位置特征视图着手,先构想出主要形状,再逐步深入分析,边分析边想象,从而正确构想出该形体的整体形状。
1.对以叠加为主的组合体,以形体分析法为主,通过对投影、分形体、想象各组成形体的形状、综合各部分相互位置想整体,复杂部分辅以线面分析法;
2.对切割式的组合体,主要运用线面分析法,通过对投影、分析线面投影特性,综合各表面的形状和相互位置,构想整体形状;
6.4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视图只能表达组合体的形状,各种形体的真实大小及其相对位置,要通过标注尺寸来确定。本节通过示例讲解的方式,讨论运用形体分析方法完整、清晰、正确地标注出组合体的尺寸,注意遵守尺寸标注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目的要求:
1.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及其表面的连接关系;
2. 掌握绘制、阅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
3. 掌握尺寸标注的方法,做到正确、完整、清晰的在视图上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重点:
1.掌握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2.重点掌握组合体画图方法和看图方法;
3.理解线面分析法的本质并在看图时合理使用。
4.遵守国家标准尺寸标注的相关规定,能做到完整、正确、清晰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难点:
1.较复杂组合体的看图方法的掌握;
2.遵守尺寸标注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并能正确应用到视图的尺寸标注中。
学习方法指导:
1.熟练掌握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体会、总结,按正确的方法和步骤进行,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才能提高组合体的画图能力和读图能力,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习组合体的画图与看图时,不要截然分开,画图是由空间到平面的过程,看图是由平面到空间的过程,在补画视图时,应注意边画边看,使画图和看图结合起来,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对叠加为主的组合体,主要运用形体分析法,按组合形式逐个形体画图,先画主要的,后画次要的,先画具有形状特征的视图,后画其他视图。
4.对切割式的组合体主要运用线面分析的方法,在确定一个基本形体画图基础上,逐步画出斜面和切口的投影。
5.画图时要几个视图联系起来画,不要一个视图画完以后再画其他视图,视图画完后需要检查,检查可从三方面着手,先按投影关系检查,尤其是有内表面的形体,注意不要漏画,其次再检查组合形体表面的连接关系,如相切、相交、共面这些部分是否画得正确。
6.读图的主要方法是形体分析法,分别看懂各组成部分的形状,搞清楚它们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再综合想象出组合体的整体形状,对于在投影中不易看懂的部分,要用线面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才能搞清楚这部分形状,读图的过程,一般从特征视图着手,先粗略读,后细读,先读主要部分,后读次要部分,先读易懂的形体,后读难懂的形体,也可借助构画轴测草图的方式来帮助读图,最后综合想象出组合体的空间形状。
7.组合体的尺寸标注也是采用形体分析法,尺寸标注应做到完整、正确、清晰,通过教师的指导及多看一些书上的图例,尽量做到合理,要尽量避免漏注尺寸。
8.组合体的读图和画图能力只有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掌握正确的方法,在画图和看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提高。
本章主要作图练习:
1.已知物体的立体图,绘制其三视图;
2.补画视图中所缺少的图线;
3.已知物体的两个视图,想象其形状,并补画其第三个视图;
4.已知物体的一个或两个视图,构思出不同的物体,并画出所构思物体的其余视图;
5.根据组合体的视图,想象物体形状,并标注尺寸。
参考书目:
1.杨惠英、王玉坤主编,《机械制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邹宜侯,窦墨林主编,《机械制图》,第4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7章 机件形状的常用表达方法
授课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中规定的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及简化画法等常用表达方法,制图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这些画法的规定。
7.1 视 图
基本视图――共六个,优先选用主、俯、左视图;
向视图――利用它可以自由配置视图的位置;
局部视图――表示机件局部外形的基本视图;
斜视图――表示机件上倾斜部分的局部外形的视图;
以上除按规定位置配置的基本视图视图外,其余视图均需标注。
7.1 剖视图
本节主要介绍了剖视图的形成,画剖视图应注意的问题,画剖视图的方法和步骤,剖视图的种类,剖切面的种类,举例分析了画剖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剖视图的种类:
全剖视图——用于外形简单内形需要表达的机件;
半剖视图——主要用于内、外都需要表示的具有对称平面的机件;
局部剖视图——主要用于内、外都需要表示,又没有对称平面的机件。
三种剖切方法
单一剖切平面——用一个剖切面剖开机件而获得的剖视图的方法。
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当机件上有较多的内部结构,而它们的轴线或中心线排列在互相平行的剖切平面内,这时可用几个互相平行的剖切平面剖切。
几个相交的剖切平面—— 用几个相交的剖切平面(交线垂直于某一基本投影面)剖开机件,以表达具有回转轴机件的内部形状,两剖切平面的交线与回转轴重合,用该方法画剖视图时,应将被剖切平面剖开的断面旋转到与选定的基本投影面平行,再进行投射。
7.3 断面图
移出断面图——断面的轮廓线用粗实线表示;
重合断面图——断面的轮廓线用细实线表示。
本节主要介绍了断面的概念,移出断面图和重合断面图的形成,断面图的标注,以及各种断面图的画法。
7.4 其他画法
本节主要介绍各种常见的简化画法。
目的要求:
1.基本掌握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斜视图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2.掌握各种剖视图(主要用单一平面剖切)和断面图的基本概念、画法和标注方法;
3.初步掌握各种类型的剖切方法及适用条件;
4.了解常见的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重点:
1.重点掌握画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及局部剖视图的方法和各种剖视图的使用条件;
2.掌握移出断面和重合断面的画法和标注;
难点:
1.半剖视图及局部剖视图画法是难点;
2.掌握并合理运用各种剖视的表达方法来表达机件。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习本章首先要理解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等各种表达方法的概念及应用范围。
2.学习视图应掌握视图的画法
基本视图——有六个,优先选用主、俯、左视图;
向视图——利用它可以自由的配置视图的位置;
局部部视图——可用来表示机件的局部外形的视图;
斜视图——用来表达机件倾斜表面的形状;
以上视图如果按规定位置配置可不标注外,其余视图都要标注;
3.学习剖视图这节应掌握剖视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三种剖视图的画图方法和它的应用范围。
全剖视图———用于外形简单而内形需要表达的形体;
半剖视图———以对称中心为界,一半画视图,一半画剖视图,用于内外形都需要表达的对称机件或接近对称的机件;
局部剖视图——用于内外形都需要表达的不对称形体,要注意波浪线的画法。
4.掌握剖视图的剖切方法
用一个单一的剖切平面剖切——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剖切方法,要熟练的掌握;
用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剖切——注意剖切面的转折处不画线;
用两个相交的剖切平面剖切——注意剖切面剖切后的旋转处理;
5.注意在剖视图中,剖切平面后的所有可见轮廓线都应画出;
6.掌握断面图画法
移出断面——断面轮廓线用粗实线表示,重合断面——断面轮廓线用细实线表示。注意当剖切平面通过回转面形成的孔和凹坑的轴线时,这些结构应按剖视绘制。
7.剖视图、断面图的标注规定参看相关图例,初学者一般不易掌握,可先采用全部标注,在逐步搞清有关规定后,再省去不必要的标注。
本章主要作图练习:
1.已知物体的三视图,补画其另外几个基本视图;
2.已知物体的视图,补画其它相关结构的局部视图或斜视图;
3.画物体的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和局部视图;
4.补画剖视图中所缺少的图线;
5.画物体的断面图;
参考书目:
1.杨惠英、王玉坤主编,《机械制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邹宜侯,窦墨林主编,《机械制图》,第5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章毓文,刘虹,何秀娟编《工程图学解题指导》,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第8章 标准件和常用件 授课内容:
本章将介绍螺纹及螺纹连接件的规定画法、代号及标注方法等内容。
8.1 螺纹的画法和标注
本节主要介绍了螺纹的形成,螺纹的五要素,螺纹的结构,螺纹的规定画法及螺纹的标注,内外螺纹的连接画法。
8.2 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画法
螺纹紧固件及其标注示例、简化画法以及螺栓、双头螺柱、螺钉的装配连接画法。
目的要求:
1.了解螺纹的形成、结构和要素;掌握螺纹的画法及标注;
2.掌握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画法;
3.了解螺纹的标注方法;
4.了解常用螺纹连接件的种类及其规定标记。
重点:
1.重点掌握螺纹的规定画法;
2.基本掌握螺栓连接、螺钉连接、螺柱连接装配图的比例画法。
难点:
1.掌握螺纹的规定画法;
2.螺纹标注及螺纹连接件的连接画法。
学习方法指导:
1.螺纹画法、内外螺纹连接画法都是规定画法,这部分内容需要适当记忆;
2.内外螺纹连接画法是关键,掌握得好,螺纹连接件的装配图画法就比较简单;
3.该章部分内容需要自学,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本章主要作图练习:
1.内、外螺纹的规定画法,及尺寸标注;
2.内、外螺纹的连接画法;
3.画出螺栓、螺钉的连接装配图。
参考书目:
2.邹宜侯,窦墨林主编,《机械制图》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罗良武、刘鲁宁等编,《工程图学及计算机绘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
第13章 电气制图 授课内容
电气图是用来阐述电气工作原理,描述电气产品的构成和功能,并提供产品装接和使用方法的图形。本章将介绍各电气制图的基础知识及几种电气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
13.1 概述
电气图是电气技术领域中各种图的总称。电气图的种类较多,常用的图形有框图、电路图、接线图、接线表、线扎图及印制板图等,在电气图中,除采用图样外还广泛采用简图、表图和表格的形式。
13.2 电气制图的基本知识
本节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各种电气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范。
电气制图的一般规则
电气图用图形符号
电气技术中的文字符号
电气技术中的项目代号
13.3 系统图和框图
系统图和框图是电气系统或设备在设计、生产、安装、使用和维修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电气图。系统图和框图是用符号或带注释的框,概略表示系统或分系统的基本组成、相互关系及其主要特征的一种简图。
13.4 电路图
电路图又称电路原理图,它是用图形符号按工作顺序排列,详细表示电路、设备或成套装置的全部基本组成和连接关系,而不考虑其实际位置的一种简图。目的是便于详细理解作用原理,分析和计算电路特性。
13.5 接线图和接线表
接线图和接线表主要用于安装接线、线路检查、线路维修和故障处理。它们必须符合电气设备的电路图、装配图和施工图的要求,并且清晰地表示各个电器元件和设备的相对安装位置及它们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它对于设备的制造和使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13.6 印制板图
介绍了印制板的概念,印制板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内容和绘制方法。
13.7 线扎图
介绍线扎图的绘制方法及标注
目的要求:
1.了解并遵守《电气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2.掌握电气图的图形符号的使用,电气图的画法规则;
3.了解常见的电气系统图、电路图、接线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
4.对印制板图有初步了解。
重点:
1.遵守《电气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2.重点掌握电气图的图形符号的使用,电气图的画法规则;
3.了解常见的电气系统图、电路图、接线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
难点:
1.《电气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在绘图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指导:
多看书上的图例,适当看一些参考资料,部分内容需要自学。
第14章 计算机绘图
授课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AutoCAD 2006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及主要命令的使用方法,并通过较多的图例说明如何利用AutoCAD的各种命令快速、正确的绘制工程图样。
1 4.1 AutoCAD 2006的基本知识
介绍如何启动AutoCAD 2006,及工作界面的使用方法。
14.2 基本图形的绘制
介绍AutoCAD命令的输入方式,各种常见的绘图命令,如画直线、圆、弧,正多边形
等绘图命令。
14.3 绘图辅助工具
这部分主要包括坐标输入方法、栅格与捕捉、正交绘图、对象捕捉、图形缩放、图形平移。正确掌握这些绘图辅助工具,能准确、快速的绘制出图形。
14.4 图形的编辑
介绍了常用的图形编辑命令,如对图形对象进行移动、旋转、缩放、复制、删除和参数修改等操作的过程。AutoCAD 2002具有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合理地构造和组织图形,保证绘图的准确性,简化绘图操作,从而极大地提高绘图效率。
14.5 文字
介绍在AutoCAD中,文字的定义和注写命令
14.6 图层
介绍图层的定义,及如何使用图层、颜色、线型和线宽这四个基本属性来绘制不同的对象和元素,提高绘制复杂图形的效率。
14.7 图案填充
主要介绍如何利用Hatch命令来绘制剖面线。
14.8 图块
主要介绍用BLOCK和WBLOCK两个命令做图块的方法。
14.9 轴测投影图的绘制
介绍如何建立轴测投影模式,并在该模式下绘制正等轴测图。
14.10 尺寸标注
介绍尺寸标注的常用命令,各种参数的设置,并举例说明尺寸标注的方法和步骤。
14.11 上机实验
通过4个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用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各种工程图样的方法和技
巧。
目的要求:
1.掌握AutoCAD基本画图命令和基本编辑命令;
2.掌握图形环境的基本设置与变更;
3.掌握常用绘图工具Ortho、Grid、Snap、Osnap 命令及目标捕捉等命令的使用。
4.掌握图形剖面线的绘制;掌握尺寸标注的主要命令及参数设置;
5.初步掌握文字注写;
6.能用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
重点:
1.重点掌握AutoCAD主要画图命令和编辑命令;
2.重点掌握图形环境的基本设置与变更;
3.掌握尺寸标注的主要命令及参数设置;
4.能熟练的用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
难点:
1.重点掌握图形环境的基本设置与变更;
2.掌握尺寸标注的主要命令及参数设置;
3.掌握相关绘图技巧,提高绘图速度。
学习方法指导:
1.该部分内容较多,上机采用的是英文版软件,每次上机内容应需预习;
2.掌握AutoCAD主要画图命令和编辑命令,并会综合应用;
3.需安排适当的课外上机,进一步熟悉软件的各项功能。
作业:
完成上机实验的全部作业 P69(1)、p70(1)
参考书目:
1.张云杰编著.AutoCAD 2009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

32.doc | |
File Size: | 119 kb |
File Type: | doc |